跨越时空的诗意课堂

![]() |
首都师范大学的来华留学生课堂上,学生在展示古诗学习成果。 |
![]() |
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艾麟老师(左二)在带着学生上课。 |
![]() |
美国西雅图同乐中文学校古诗教学课件。 |
![]() |
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张璠老师绘制的教学图。 |
“今天教的这首古诗跟季节有关,请你们边看屏幕边用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季节?”
“是春天,因为我听到了雨声和鸟叫声。”
这是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一节中文课上,李轩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如何让这些从小生长在海外的八九岁的学生理解1300多年前诗人的感悟,并不容易。李轩从季节切入,配合视频,让学生跟着她“听到”春天、感受春天,进一步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景象。
中国古诗词教学是华夏文化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据校长张晋介绍,学校用的教材是中国暨南大学编写的《中文》,从第三册开始引入古诗学习,此后比重逐渐加大。老师们的古诗词教学节奏除跟着课本之外,在学生启蒙阶段也会涉及,比如教学生背诵古诗词。
理解中国文化
为什么要将中国古诗词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张晋认为,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通过看古诗词视频,在音乐、画面的加持之下可以感受中文之美;也可以将古诗词编成舞蹈,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到高年级,可以将中国古诗词和莎士比亚等著名诗人的诗进行比较,助力跨文化理解。
作为一线老师,李轩认为,古诗词教学在华文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她看来,中国古诗词的韵律很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低年级学生背诵、表演,有助于其提升学习中文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中文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通过背诵、理解古诗词,可以更好地掌握中文词汇和修辞手法,进而提升中文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古诗词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对其的解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很多古诗词在意境上跨越了文化差异,可以帮助非华裔学生在情感上与中国文化产生共鸣。”李轩说。
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校长李佩燕从事中文教学数十年,尤爱中国古诗词的教学,“不仅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还因为其是语言、情感以及思想交流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
同在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执教的颜风琳老师至今难忘2023年学生回国参加夏令营的一幕,“全体营员乘坐大巴穿山而过往目的地去,沿途美景让营员许萱婧情不自禁地朗诵起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学生的感受和诗词产生的链接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回馈,作为老师,当时的感觉是心头一震”。
美国西雅图同乐中文学校校长李碧涛用“多重价值”来描述中国古诗词在华文教学中的作用——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中文发音和语感,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艺术美,具体包括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古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以及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也可以传承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会常怀感恩之心。“总之,华裔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寻文化之根,非华裔学生学习古诗词则可以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
种恺骅是同乐中文学校的一名学生,今年10岁的他不仅喜欢中国古诗词,还喜欢写诗,已出版诗集《小游子 诗友情》。“更难得的是,他还面向5岁以上的小朋友做‘诗词分享会’,比如会以风、雨、云、友谊等作为主题,串起各种诗词,已经坚持多年。”李碧涛说。
和华文学校的教学不同,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俊红的教学对象是读大学的外国学生。“目前,学校面向本科四年级的来华留学生开设了一门古诗文选读选修课,用的是首师大自编教材《古诗文选读·风俗篇》,以古诗文为载体,结合重点中文字词的学习,介绍一些中国的独特民俗文化,尤其是节日风俗,这也是考虑到古诗文韵律独特,便于朗读和记诵等特点。从教学目标来说,既可以由古及今,解释一些成语、俗语的来源,还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渠道,让学生通过中国古诗词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也助力搭建中外文化沟通桥梁。”李俊红说。
挑战来自哪里
中国古诗词教学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正向作用毋庸置疑,但无论是面向华裔学生还是非华裔的中文学习者,古诗词是教学难点是不少教学者的共识。
李轩总结了古诗词教学面临的4个挑战:从内容方面来说,古诗词语言简练,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不易理解;从文化背景来说,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和历史,对在海外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读懂有一定难度;从学习兴趣来说,对于低龄段的学生,如何保持兴趣是一道难题;从教学资源来说,教师们多需要自己准备相关教学素材,专门教材相对缺少。
出生在英国的小娅今年10岁,从小父母就很重视她的中文学习。在她6岁时,能背诵30多首中国古诗词。有一年中秋节,小娅的母亲李美(化名)带着她读《静夜思》。小娅问:“为什么低头才能思故乡呀?”“我当时从抬头望月和低头思乡的对比讲起,明显感到她还是似懂非懂。这几年她的中文水平逐渐提升,理解古诗词有明显进步。所以,理解古诗词还是需要一定的中文积累。”李美说。
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中文水平是一线教师提到的关系到古诗词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教高中班的宋雅真表示,在开展中国古诗词教学时,需要结合年代背景、文化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展开,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初中班的张璠也提到,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深远,富有节奏和韵律美,想要完全理解需要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相对来说,这是在海外长大的学生们的一个短板。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师孟德宏教过很多来华留学生。在他看来,中国古诗词是很凝练的,一些单音词之间的拼合关系也并不固定,这给不少来华留学生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以宋代词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为例,‘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被人们交口称赞。其中‘闹’这个字把红杏拟人化了。也许留学生们能背诵此诗,但如果不理解这个‘闹’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语义信息,体会不到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就不能体会诗词蕴含的美感。”孟德宏说。
在同济大学教中文多年的林希教的多是来自德国的中文初级班学生。她的经验是学生情况不同,教学难点不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古诗词开展教学。“以《悯农》这首诗为例,其中的‘午、土、苦’都是第三声,对德国学生来说较难发音,也缺乏类似生活体验,教学效果就不会太好。因此,选择很重要。”
在采访中,几位老师均提到,学生学习古诗词,如果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确实不易。但他们也强调,现在科技发展迅速,音频、视频等资源都可以助力教学。
各显神通教学有法
古诗词要教,但怎么教?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各位一线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中文水平、文化背景等,因材施教,探索出各种教学方法。
在同乐中文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古诗词教学在各年级占比不同。幼儿班有“中文文化与诗词”课程,占教学比重约50%。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古诗词教学占教学比重约10%。
据李碧涛介绍,同乐的古诗词教学采用“循环深入、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同时强调灵活变化——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在幼儿班阶段,老师们会让孩子们多听、多读或跟唱,不强调背诵。这个阶段所学的诗词都会配上大图,通过画面展示让孩子们理解诗意之美。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老师们会对古诗词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并加入诗词创作背景介绍。”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们由此出发,积极尝试。
华夏文化学校的艾麟老师在教授中国乐府诗《木兰辞》时,先播放《花木兰》电影片段,同时讲解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接着配合童声朗诵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歌曲,分段讲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在学期末时再将其编成手势舞……循序渐进带着学生思考。事实证明,孩子们对《木兰辞》的喜爱程度和掌握速度大大超出预期。
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张玲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积极借助科技手段辅助教学,让教学资源和方法变得多元化,比如使用豆包生成图片,也用DeepSeek,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相比华裔青少年,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古诗词教学有何独特之处?
李俊红表示,在教学过程中,会为刚接触古诗词的学生选择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比如节日诗词。同时,会尽量选择能够古今结合的,比如对比古诗词里奔月的“嫦娥”与带回月壤样品的“嫦娥”。“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了古诗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
“目前来看,在教学中,学生的年龄因素、国别或地域因素以及个人兴趣会影响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我们曾为意大利中学生和印度尼西亚华裔中学生上过诗词体验课,不仅考虑其年龄特点,还让学生动手实践。比如,学习王安石的《元日》,就会结合活字印刷,让学生体验印制《元日》这首诗。或者,学生也可以选择完成一幅相关硬笔书法作品。”李俊红说。
《静夜思》是林希教得最多也是最受德国留学生欢迎的一首古诗。“选用这首诗,一是因为其朗朗上口,适合初学者练习汉语的4个声调,区分声母和韵母,一是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能引起远离故乡的来华留学生的共鸣。而且,这首诗已被德国汉学家译成德文,激发了学生对中德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兴趣。”林希说。
“当我展示这首诗的德文版本时,学生们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不知道这首唐诗很早就已被译成德文,他们希望有机会将德文诗译成中文。这其实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林希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