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配齐配强科学副校长 更好发挥领头雁作用

2025年02月14日09:0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光明时评】配齐配强科学副校长 更好发挥领头雁作用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这并不是教育部第一次提出“配强科学副校长”的要求,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此次指南的强调,是对这一政策的再强调与落实。

全国不少地方聘请来自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聘兼职科学副校长,有利于运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的科研经验,为学校带来最新的科学理念和技术。他们也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该做法尤其有助于又快又好地培养高科技人才。不仅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之心,对科技强国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长期化、制度化是外聘科学副校长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针对外聘科学副校长的定位与职能,必须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教育部门可以组建科学顾问专家库,供学校从中择优聘任。例如,厦门市科协部门牵头组建“中小学科学顾问专家库”,市级专家库不少于100名,各区专家库不少于50名;中小学依照“就近就地、双向择优”原则,从专家库中选聘科学副校长。充分利用老干部资源,探索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

调研发现,外聘科学副校长除科学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之外,最为关键的条件是“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这就要求选聘科学副校长时,应将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懂教育、有经验、有热情的人员纳入人才库。

《指南》指出,明确科学副校长工作职责,用好资源和专业优势,探索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结对科学类课程教师、参与建设科学类课程、指导学生项目等务实举措,发挥引领作用。

先要厘清科学副校长权责分工、明确工作时间和内容。例如,厦门市规定,科学副校长或所带团队定期要到学校讲课,每年参加学校科学教育活动至少6次。深圳市南山区要求科学副校长每学期完成“五个一”的工作,包括主讲一场科普讲座、开设一堂家庭科普公开课、担任一个科技社团的指导老师、培训一次校内科学教师团队、指导一次学生小课题研究。

还要强化科学副校长“沉浸式”参与学校工作。鼓励科学家带动骨干教师打造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课程,例如,北京市大峪中学与中科院院士合作开发“天问”天文课程,搭建科学探究平台。同时,加大校内校外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校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例如,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已成为广州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品牌项目,将科学教育与职业体验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做好以上工作,离不开充分的保障条件。《指南》明确指出,搭建科学副校长培训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工作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用好评价结果。高校、科研院所等要支持科学家参与中小学教育,确保他们有时间、有条件履行副校长职责。探索考评制度,要求科学副校长做好年度述职工作。同时,要制定好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工作突出、成果显著的人员应当以荣誉激励或经济奖励等,可以会同教育部门联合进行。最后,对于外聘科学副校长,要提供适当的经费补贴,特别是对于担任偏远地区、学校科学副校长的人员。

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科学副校长培训,通过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形式,促进科学副校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其综合性履职能力。学校应当建立科学副校长工作档案,详细记录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由科学副校长所在单位将评价结果纳入考核。及时听取学生的想法,做好科学教育评价。唯有如此,才能使这项好制度避免流于形式,真正在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武向荣,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李昉、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