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培养新型外语人才 助力中国文化“造船出海”

巫艳纯
2024年06月19日08:26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因其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等特点,已成为海外人群感知中国的重要方式,是展示中国悠久多元的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新兴载体。

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不应只是通过政府、机构等官方渠道来讲,而是“人人都可以讲”。要利用民间力量,推动中国文化“出海”,外语专业人才便是其中一支生力军,潜力巨大。要增强外语专业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调整和优化外语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切实提高学生中外双向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那么,借助文化“新三样”乘风“出海”的热潮,中国高校如何更好培养新型优秀外语人才?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

一是外语类教材有机融入中国元素,打好外语人才的“中国底色”。要提高外语类专业教材中中国文化的比重,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引导学生聚焦中国文化精髓,加深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赋能学生思维方式、民族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正迁移。同时, 要兼顾教材的“人文性”,丰富教材的中国文化内涵,为教学提供大量素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增加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储备,启智增慧,让学生“有故事可讲”。

二是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和数字素养,鼓励青年教师主动作为。要想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外语专业教师要先熟知中国故事,加强中华文化底蕴,提升本土文化素养,强化中外语言基础和跨文化知识。开展“外语+中文”“外语+传媒”等学科交叉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信息技术,构建虚拟教研室、慕课等开放、共享、融合的平台,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知识体系,协同合作,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要发挥青年教师队伍力量,鼓励“青椒”发挥“数字原住民”的优势,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熟悉掌握数智化信息技术,采用高校学生更喜闻乐见、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开口讲”。

三是打造“教—学—评—思”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利用项目式学习、产出导向法等方法,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利用具体实例灵活课堂教学,可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特点和资源,选择代表性强、文化艺术水平高、底蕴深厚的剧作、国漫、风俗、手工技艺等进行翻译或译写练习。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产出评价体系,开展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结合AI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翻译技术,锤炼翻译技能和打磨产出成果,在教学实操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跨语言和跨文化传播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怎么讲”。

四是利用数智技术打破空间壁垒,赋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灵活运用大数据、云平台、AIGC等技术开展校际、国际合作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作品的外语译写、演讲竞赛,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反馈。与国际高校和各大传媒、视频平台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挑选优秀学生作品进行推广,既能在海外学生中刮起“中国风”和“圈粉”,又能获取外语母语人群对翻译产出的反馈,持续打磨改进,形成真正易于海外受众接受的译本,让学生“能够讲得好”。

五是外语专业教材、教师、教学、实践“四位一体、协同提质”,助力打造融合式、交叉式外语专业教育。实现外语语言文化和本土语言文化的双向平衡,锤炼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说和写”,拓宽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通道,助力中国文化“造船出海”,向世界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巫艳纯,系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研室副主任)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