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教育部提醒:高考临近,这些行为要注意

2024年06月03日08:15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高考临近,这些行为要注意

2024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以诈骗等手段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整理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并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严防手机作弊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并被公安机关第一时间依法查获。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法规】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通过加强入场关、监考关等方式,坚决防范利用手机等高科技器材作弊。考试期间,所有考生均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杜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

莫信“内部招生”

【案例】某省家长收到一串不知名号码发来的短信,随即又收到住校“女儿”的信息,称想报名参加某知名大学开设的培训班。家长爱女心切,与一位自称负责培训事宜的“张老师”建立了联系,“张老师”称交足30万元能“保送”至该名校。之后“女儿”和“张老师”两面夹击,以各种理由催促交钱,共骗取18万元。

【提醒】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招生”“花钱保送”。考生及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类以“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特殊渠道录取”等为幌子行骗的行径。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对于某些不良培训机构与不法分子的虚假宣传,考生与家长切勿轻信,以免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警惕信息泄露

【案例】某省一考生因与同学关系不好,利用同学的准考证号非法篡改高考志愿,导致同学受到影响。公安机关对该考生做出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省招办决定让受害人重新填报志愿,以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提醒】高考是考生人生中一次重要考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考生们应谨慎保管个人准考证号、登录密码等重要信息,时刻保持警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防范不法分子违法利用信息,侵犯个人权益。

不碰涉考“恶作剧”

【案例】2023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辅导机构及部分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自称“考前押中试题”,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

【提醒】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

(记者 晋浩天)

(责编:李昉、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