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个结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随后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于,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德树人。“两个结合”造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未来新征程上,“两个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方向引领和原则遵循。
“两个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支撑
近年来,“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开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中。“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关键,是党百年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党在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正确道路后,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优秀精神内核,迸发出无比强大的实践伟力和精神力量。党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筑牢了党和中国人民自强自信的深厚根基。未来新征程上,“两个结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思政课提供厚重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以“两个结合”造就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培养新时代青年自强不息、“立德、立功、立言”等优秀品质和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为生民立命)、价值观(为天地立心)、历史观(为往圣继绝学)、世界观(为万世开太平),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从而有力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
“两个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两个结合”为思政课深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典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将为思政课深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价值遵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国家力量、塑造民族性格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将引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下自立自强、奋发有为!
世界观的学习和塑造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全局,进而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因此,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遵循。
“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最根本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通过“两个结合”,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中国、改造中国,为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提供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推动思政课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实现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厚重的四史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内心接受的教学资源,从而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灵魂的创作,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从这一点来说,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思政课立德树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支撑,“两个结合”则为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指明了实践路径——围绕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度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世界意义,完成当代中华文明自有体系和独立叙事体系的建设。基于此,思政课能够引领大学生在中华文化中准确定位自我,掌握思想主动,正确认知和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自觉生发担负民族复兴使命的理想信念。
未来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度推动“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引领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达到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的目标。在一代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华民族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