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小学开设农场课程 孩子在劳作中“长大了”

同学们兴奋地展示刚拔出来的水萝卜。
爬树爬山看夕阳西下,拔萝卜割韭菜自制晚餐,泡豆磨浆做成豆腐带给家人品尝,采摘艾草缝个香包挂在妈妈身上……这是一所小学校长为孩子们打造的农场课程。
玉泉农场位于延庆,从金秋到初冬,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六年级的400多名师生分批来到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农场课程体验式学习。孩子们变身小农夫,穿梭在鸡舍羊舍,割草拔菜拌饲料,他们手捧带着体温的鸡蛋小心翼翼,连声音也温柔起来。平日里从没有机会在家中切菜煎蛋的男孩子们,在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之下,为组员们端上了丰盛的饭菜。
玉泉农场。
“再去十次我都不会腻”一个小个子男生有些害羞地说。“我们拔完了组里定额的萝卜还有使不完的劲儿”,一个女孩脱口而出。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孩告诉记者,“我把那只吓到了我的蜘蛛养在了瓶子里,成天地望着它竟也觉得像是个老朋友。”
从农场回来的那个晚上,一位妈妈发现女儿不声不响,正坐在沙发上修理笔袋,她一针一线地缝着,针脚密密的。她的心头一阵暖流掠过。“突然之间,我觉得孩子长大了。要是从前,她必然要求我为她买个新的。”那是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家长在班级微信群上不停地分享着孩子的细微变化和暖心之举,直至夜深。
在爬树课上,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并互相帮助。
两年前,玉泉小学的校长高峰和老师往来于城市乡间,开启了寻找之旅,他们最终发现了一个全年基本都能看到蓝天白云的农场,并租下来了其中的50亩地。农场答应派人教孩子们磨豆浆做豆腐,也可以教他们爬树生火。校长高峰已经年过五旬,身体结实,加之他浓重的山东口音,不禁让人联想到他童年时代可能是迎风奔跑在田野上的一位翩翩少年。他克服师资匮乏和资金压力,对开设农场课程情有独钟又乐此不疲。
过去十几年间,高峰校长一直在探索幸福教育。他认为,孩子不能只把眼睛紧盯在考大学一件事情上,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完全可以拥有幸福的体验,就像我小时候那样,在田野上奔跑,与昆虫鱼虾、山石花草为友。“真心为孩子办教育,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只是记得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爱玩爱动爱动脑。”
小学生自制豆浆。
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规定2020年前中小学要推动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评价将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升学评优参考依据。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必修课,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实施,其中小学低年级一学年不少于40个课时(折合1.3周),中高年级不少于80个课时(折合2.6周)。
高峰校长认为,在“黑板上种庄稼”不能称之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需要实践的土壤。明年春天,学校将安排五年级学生去农场,随后其他年级将依次组织前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