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十年磨一剑 首师大附中集团化办学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2018年12月01日09:5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林露)历经十年,跨越六区十校,传承百年教育理念……11月30日,在“科学赋能 优质发展”北京市集团化办学典型研究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十周年研讨会上,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分享了集团十年间开办九所分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的精彩故事。

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目前,集团基本形成了以总校首师大附中为核心,辐射门头沟、海淀、大兴、昌平、通州、房山的“六区十校”格局。在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上,首师大附中践行传承百年的“正志笃行、成德达才”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规范办学,做精品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首师大附中的集团化办学之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08年承办门头沟区永定分校;二是探索阶段:2010年承办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2012年承办大兴南校区,2013年开办大兴北校区,2014年承办首师大二附中和昌平学校;三是深化阶段:2015年开办通州校区,2018年开办北校区以及位于房山的实验学校。

沈杰说,“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是教育集团发展最主要的动因,即依托首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质量,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十年来,我们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区域陆续开办分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

资源共享、集中优势、保留特色、科学整合、协同创新、优质发展,这是集团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为了集中优势快速发展,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采取了六大举措,即文化深度认同,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制度创新驱动,凝聚人心激发内驱力;专业科学赋能,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资源协同创生,挖掘集团学校生长点;学生统筹培养,助力成德达才结硕果;鼓励特色发展,形成多元优质新格局。

“我们正在逐步实现各成员校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研培训、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并着力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可持续和自主发展。”沈杰说。

成立“发展指导团”诊断问题

门头沟区的永定分校从一所薄弱的农村校成为了北京市优质高中,成绩位居门头沟区前列;海淀区的首师大附中一分校从一所底子极其薄弱、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成长为教师水平、科研实力均有大幅度提升的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首师大二附中的成绩进入了海淀区公办学校的前10名;大兴南校区、昌平学校原本是底子薄弱的农村校,如今成绩大幅提升,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百姓认可的好学校;大兴北校区、通州校区两所学校虽然开办才几年时间,各项成绩在所在区已经名列前茅,成为群众选择学校时的热点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首师大附中的集团化办学切实提高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在人才队伍一体化建设方面,学校将价值认同、队伍共建作为重中之重。教育集团定期组织“校长论坛”,结合集团发展过程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交流碰撞,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并通过全员培训和重点培养等方式加强分校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教研培训的深度融合,集团固本培元、帮助分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队伍。此外,教育集团还组织校领导和资深专家成立“学校发展指导团”和“学科发展指导团”,通过深入调研,制定符合分校特色的发展规划,定期对集团成员学校进行综合或专项诊断式评估指导,帮助其完善发展策略,培植发展特色。因为价值的深度认同,直指学校发展核心,聚焦质量提升,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各成员校发展的内在活力,强化了各成员校自身的“造血”机能,实现了协同创新和优质发展。

在课程资源规模化输出方面,集团坚持教学体系的开放与包容。在集团化办学中,首师大附中的优质课程体系得到了有效的输出与推广,各分校和校区经过深入消化吸收,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发展。比如,大兴北校区首次将博识课引入小学并结合地域特色量身定制课程方案,大兴南校区形成了“原色+”课程体系,首师大二附中则将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推进博识课跨学科跨领域的“双师授课”模式并构建了弘美课程体系。本部的高端实验室、专业设备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也为分校学子提供便利。

在学生培养的统筹安排方面,为了让分校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名校教育理念,教育集团开通了本部初高中联合培养“留学”直通车,让分校学生有机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强化特色培养。近年来,各分校数百名学生从本部学习、跨校选课中获益,学业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优异成绩;教育集团还统筹安排分校学有余力的学生与本部学生共同学习专业精修课程,共同接受本部学科竞赛金牌教练的指导,帮助分校在竞赛及自主招生指导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区域资源的统一规划利用方面,附中本部指导各个学校制定清晰的总体规划和明确的实施方向,并深度参与设计和规划很多成员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将有限的空间资源、教育经费,用科学、前瞻的眼光进行总体集约化投入,实现了高效发展。有了教育集团的支持,分校的硬件建设更加有序,专业教室和场馆建成之后,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协调有序,学校的各项日常管理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起点。

在促进特色发展、激发学校内生动力方面,首师大附中多年来坚持推动各分校的特色发展。例如,永定分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分别成立“永定书画院”,利用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学校艺术特色被评选为北京市金帆书画院;结合北京市“双培计划”,通州校区高中部与中央美院合作开发了艺术素养课程。

破解成功“密码”

“十年间,从一所学校的成功到十所学校的繁荣,首师大附中集团化办学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不仅成为首都集团化办学的典型,也为大学各项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范本。”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表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认为,首师大附中为集团化办学积累了很多经验,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形成了一种更加紧密和更加高效的组织架构,关键是十个学校形成了共同认可的文化理念。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副主任张家勇认为,首师大附中集团化办学是教育改革典型的成功案例,实现了跨城乡跨区域的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并实现了制度创新,通过本校的引领示范,实现了教育的高质量与特色化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解读首师大附中集团化办学的成功“密码”为:使命担当的历史责任感、文化认同的原力焕发、科学管理的组织力、尊重教育规律的生命发展力、资源统筹的共享力、尊重特色的探索。

“因为学校区域环境、历史背景、组织架构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把学校差异性和建设的统一性结合起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认为,首师大附中集团在表异性课程上提供了多样化的制度空间,同时在工具性的课程建设上采取了统一性的做法,其办学的经验弥足珍贵。

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认为,首师大附中集团“十年磨一剑”,用实践回答了人们对集团化办学存在的质疑,如集团化办学会不会存在兑水,是否保持多样性、会不会封闭化同质化等,该集团通过一个优质学校带动十所学校共同繁荣,通过科学赋能让龙头学校保持活力,使各校的文化与集团的整体理念得到较好的统一,并在实施路径上实现了多样化。这为促进首都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经验。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让我们的教育集团不功利,不浮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走出自身特色发展之路。”沈杰说。 

(责编:马昌、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