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的“井冈山经验”
井冈山市龙市小学担任红领巾讲解员的学生在交流。(资料图片)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下辖21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现有人口16.3万人,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
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蜚声中外的“红色摇篮”。上世纪20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行驶在蜿蜒的水泥山路上,环顾四下,云蒸霞蔚,满目苍翠。这个风光绮丽、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这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奇迹奠定了基础。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继2006年、2008年之后第三次上井冈山,发出了“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殷嘱托。
总书记的嘱托,声声入耳。2017年2月26日,奇迹又一次发生。这一天,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这个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地方,在脱贫攻坚上也走在了前列。其中,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扶贫成绩单。
立体式帮扶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
李华(化名)是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也是一名红卡户学生。今年高考,李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某财经类著名高校。
井冈山市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汤昌华告诉记者,为了精确区分扶贫对象,井冈山市独创了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红卡、蓝卡和黄卡制度。当地所有镇村的贫困户家门口,都挂有标识卡,红卡为特困户,蓝卡为一般贫困户,黄卡为虽已脱贫但尚需巩固的困难户。
李华在高中期间,享受了每学期免学费、免书本费,享受国家助学金以及张家港武装部队、红十字基金会、江苏恒联物流有限公司自强班的资助。正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李华学习进步迅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教育扶贫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井冈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邝小明告诉记者,过去,井冈山的学生资助工作主要以学生自主申报为主,现在则是主动出击,发动全体教师深入班级与乡村,多方收集信息,加强与乡镇、扶贫等部门的衔接,确保每一名建档立卡户学生进入数据库。到目前为止,共有2730名学生进入数据库,确保了“不漏一人”的目标实现。
为了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井冈山教育局强力构建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各类贫困学生的“一揽子”帮扶政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到校、到户、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平台,从幼儿园开始全程追踪到大学,按奖、贷、助、补、免等资助政策给予多元资助,确保每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井冈山市积极协调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委等单位,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加大教育扶贫经费投入。2018年春季,该市学前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金新增4.0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21.46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58.7万元,对建档立卡户子女、残疾学生、农村低保户子女、农村特困救助学生免学费16.5万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31.7万元。
井冈山市还积极拓展教育扶贫资金渠道,充分发挥企业、个人、公益组织等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各种教育扶贫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社会助学项目近50种,资助人数2236人,每年资助金额近200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受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达1536人次,年帮扶金额达152余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助率高达86%。
振兴乡村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绿色的塑胶运动场,红色的塑胶跑道,三层灰色教学楼内,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美术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留守儿童之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教学楼后面是食堂和8套教师周转房。这是记者在茅坪乡宁冈希望小学见到的场景。
宁冈希望小学是井冈山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12名教师,42名学生中有22名是留守儿童。校长刘小光告诉记者,2016年以前,学校操场还是水泥地面,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近两年在教育局大力投入和各方支持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资合格率100%。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振兴乡村教育。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地区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井冈山教育投入向贫困山区、乡村倾斜,多措并举让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硬”起来,让乡村教师的素质强起来。
“井冈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积极协调财政局等成员单位,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全市统筹现有的教育工程和项目,适当调整教育投入方向,在总体规划内向薄弱学校倾斜,并拨付帮扶资金20万元给塘头村,修缮村托儿所,添置村小的课桌椅和教学用具。”邝小明说,近两年,全市已完成20多所中心小学、幼儿园的校舍改造项目和教学装备添置项目。
“近两年,井冈山先后投入资金1.1亿元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150多个项目工程,改造学校35所,完成校舍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运动场4万平方米,乡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办学品位进一步提升,下七中学、畔田小学等一批农村学校在吉安市美丽校园评比中脱颖而出,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江西省吉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王卫华说。
“我小学在这里读,师范一毕业就来工作了,对这里很有感情。像我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宁冈希望小学教师尹湘桥告诉记者,他已在该校工作近20年,从没想过调动到城区学校去。
乡村学校要振兴,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为让乡村教师素质“强”起来,井冈山采取优先补充农村师资力量、优先培训乡村师资骨干、优先确保乡村师资待遇等举措,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乡村学校师资队伍,使广大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乐心从教、舒心从教。
近3年,井冈山补充乡村教师200余名,其中90%补充到乡村薄弱中小学一线教学岗位,培训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3000余名,有力夯实乡村教师队伍。近年来,井冈山投入2300万元优先保障农村教师享受“三项”补贴及特殊岗位职称待遇政策,享受人数达956人,占全市教师总人数的67.3%。同时,大力实施“教师安居工程”,近几年投入资金1034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180套,为所有村小及教学点教师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乡村教师安居乐教。
提高办学质量就是帮助困难家庭脱贫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龙江书院。这幢房屋原来是个书院……”在井冈山市龙江镇龙江书院大门内侧,一个甜甜稚嫩的声音吸引了记者,一个扎着两条马尾辫的小姑娘正在为游客们讲解。
这个小姑娘是龙市小学二(5)班学生李子蕙,她是当天在龙江书院的7名小讲解员之一。小小讲解员活动是龙市小学开展的以红色资源培育人、以革命传统熏陶人、以革命事迹教育人诸多活动中的一个。该校以红色文化、庐陵文化、传统文化为抓手,建设校园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组织社团活动,使学校成为一所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成为井冈山远近闻名的优质学校。
在龙市小学校长范凤英看来,教育扶贫不仅是让学生不因贫失学,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作为一所拥有3000多名学生、近50个教学班的大校,龙市小学采用电脑随机分班,师资强弱搭配、以老带小,确保教育公平。
“帮助一所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就是帮助了几百个家庭脱贫,就是帮助这些村的村民今后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不会再产生‘贫二代’‘贫三代’。”范凤英说。为此,龙市小学承担了对拥有323名学生、12名教师的薄弱校庄前小学的帮扶任务。
接到任务后,龙市小学采用培训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优质课送课到校、利用网络进行“一拖一”在线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帮扶。通过几年的帮扶,庄前小学的校园环境、学生行为习惯、教师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教育质量也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除此之外,龙市小学还通过优秀艺体教师走教的方式对睦村小学、河桥小学、荷花小学等十几所学校进行了帮扶。
龙市小学与薄弱校的结对帮扶,是井冈山市教育局“强校+弱校”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井冈山市教育局把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工作重点,填谷造峰,补齐短板,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井冈山市教育局局长龙平说。
为了打通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快速提升通道,井冈山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工作新模式,先后投入1200万元完善乡村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乡村学校均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全覆盖、校园安监系统全覆盖,尤其是点对点“1+X”扶贫项目的开通和“一拖一”在线课堂的全面推广,使乡村学校教学点师生足不出户便能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邝小明介绍,为了实现智力扶贫,井冈山还以“强校+弱校”及“1+N”的模式积极争取上级单位及各级各类名优学校对井冈山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全市每年举行互访学习帮扶活动数百次。2015年11月,南昌市教育局与井冈山市教育局签订协议,就学校“一对一”结对、教育科研和师资培训、教育信息化、学生交流等开展全方位帮扶。
目前,井冈山所有学校均与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建立了“1+1”或“1+N”结对帮扶关系,每年定期开展互访帮扶活动达数百次,极大提升了井冈山教育的品质与高度。
智力扶贫重“输血”更重“造血”
云从脚下过,处处瓜果香,条石铺设的路面,再加上白墙黛瓦,雨中的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宛若天上的街市。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神山村群众。
“原来这里是神仙都不来,现在老百姓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神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展阳告诉记者,神山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边”“远”“穷”小山村。近些年来,神山村大力发展毛竹、茶叶、黄桃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全村不仅很快脱贫,而且在大步奔向小康。
“我们是‘桃醉井冈’项目的受益者,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不仅在黄桃种植上给予我们技术指导,还在网上帮助我们销售。”彭展阳说。
2016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组织研究生志愿者成立精准帮扶小分队,赴神山村开展实地帮扶。帮扶小分队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桃醉井冈”创业项目,开展了文化旅游、黄桃产业等系列帮扶活动。近3年,项目助力茅坪乡新增黄桃基地3000多亩,帮助当地村民解决就业问题。茅坪乡也于2017年2月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除了高校直接参与智力扶贫,井冈山还为贫困户家庭孩子读书就业开辟绿色通道,积极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每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水利、农业、林业“三定向”的加20分投档;在师范“三定向”指标中,每年拿出30%招生指标用于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帮助其实现教师梦想。同时,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依托井冈山市旅游职业中专整合全市各类培训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及贫困学生开展“1+1+1”培训,即让每1户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掌握至少1项致富技能,以实现“培训一人,学技一门,脱贫一户”的目标。
龙平介绍,井冈山以办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途径,加大对贫困户子女就学的帮扶力度,扶贫对象中年满16周岁、初中毕业以上的子女,都可以进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免伙食费、免住宿费和免学杂费培训,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的。
从井冈山市城区到古城镇塘头村,要经过江西省最长的公路隧道。塘头村是井冈山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也是市教育局对口扶贫对象。井冈山市教育局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扶贫工作方案,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和意愿,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以发展增收一个产业项目、解决一个劳动力就业、解决一个贫困子女读书等方法帮扶,让每一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以上稳定的增收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在扶贫工作中,井冈山市教育局帮助塘头村搞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乡村道路、桥梁和水渠等基础设施,同时帮助村里筹集3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600多亩油茶基地,还新建了100亩茶叶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等产业正在做大做优,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市教育局驻村工作组人员与附近瓷厂联系,推荐村里的10多户贫困户村民到瓷厂就业,月薪都在1000元以上。在市教育局真心帮扶下,塘头村5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我一直想送小孩到技校学门手艺,现在可好了,教育局帮我联系好了学校,不但不用交钱,而且我们这些贫困户子女还可以享受助学金。”谈起未来的打算,塘头村村民龙晓祥言语中充满了憧憬。(苏令 徐光明 甘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