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点燃青年学子激情
北京交通大学的原创话剧《茅以升》剧照 周烨摄/光明图片
追明星、粉爱豆,往往被视作如今90后和00后的兴趣所在,而科学精神教育则往往被贴上“填鸭、说教、划重点”的标签。事实果真如此吗?演绎爱国奉献、创新求真、拼搏奋斗等高尚品格的故事还能真正触动青年学子的灵魂吗?10月20日—30日,2018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江苏汇演暨江苏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活动举办,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等9大高校以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等9位著名科学家事迹为原型而排演的话剧,在江苏各大高校上演。带着问题,记者走进现场。
1 “原以为只是事迹再现没想到这么打动人心”
作为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单位共同主办,江苏省科协、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承办的活动,在汇演期间,清华大学等9所参演高校分赴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南通、淮安等地高校演出。由在校的90后、00后大学生们演绎的27场科学家主题剧目,将展现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桢、杨石先、师昌绪、罗阳、黄大年9位科学家的光辉人生和感人故事,弘扬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崇高精神。
10月20日,首场演出在南京大学上演,这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打造的原创话剧《大地之光》。以我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爱国、求是、担当、奉献”的价值追求为灵魂和主线,选取“第四纪冰川科学依据的争论、寻找铀矿、石油会战、地震预测预报”等李四光生平的典型事件,展现以李四光为代表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
这样“高大上”的话剧,能与现在90后、00后的大学生产生共鸣,打动他们吗?在演出现场,大学生们的表现给出了答案。
“广生啊,你都28了,也该考虑个人问题啦!”“大庆油田都找到啦,这找到油就开挖,找对人就表达!”当话剧《大地之光》中李四光和夫人为两位弟子牵红线时,台下的大学生们笑声不断。“催婚啊这是”“简直是大型相亲现场嘛”,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大家不免产生共鸣,窃窃私语地讨论着。
然而当剧中的广生为了采矿石样本,救同学而牺牲时,台下又是一片抽泣的声音。“泪点低些的,妆都要哭花了。”演出结束后,南京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17级硕士生陈瑶说自己来之前也有些疑虑。“原以为只是事迹再现,可没想到这么打动人心。既让我们记住了地质工作者们艰苦卓绝的工作,也对他们的爱国情怀深感敬佩。”
看完话剧演出后,南京大学大一新生张添桢直言,尽管身边的同学中也存在追明星粉爱豆的情况,但这与科学家们所表现出的国家大义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想我有些明白当国家有需要时,个人爱憎并不重要是什么意思了。能急国家之所急,才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青春本色。”她说。
2 “给心灵洗洗澡”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就等于进行了科学教育,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就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这种只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忽视精神教育的方式,使得科学精神教育长期缺失。
有鉴于此,为了创新科学精神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在青年学子中引起对科学精神的共鸣,自2012年起,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开展“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以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展现科学家们的光辉伟业。六年来,以邓稼先、茅以升等科学家为原型,创作排演了14部舞台剧,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演出340多场,近50余万人现场观看,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话剧《大地之光》中,当李四光向恩师陈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并发自肺腑呐喊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时,记者近旁的一位男同学情不自禁低声自语:“此处应有掌声!”
很多学生也都表示此桥段记忆深刻。“庐山第四纪冰川理论受到学生质疑时,李四光没有生气反而批评学生像老鼠一样把自己的不同观点藏着掖着,鼓励学生不要畏惧自己老师的权威,要勇于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南京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大一新生彭伊言说:“科学有碰撞才有进步。而李四光鼓励质疑、重视实践的精神让她深受启发。”
在《大地之光》导演李铁看来,话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从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在具体的舞台场景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会有缺点,都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是这样。要说都指望一部话剧改变一个人,这太难了。但如果能借助多种艺术形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科学家的崇高精神,从而能达到经常给‘心灵洗洗澡’的目的,就非常难得了。”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则认为,科学家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科学家精神是推动民族进步的宝贵财富,而此次汇演,既是一场传承科学精神的思想盛宴,也是一次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大餐,必将为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丰厚的思想滋养、注入丰沛的精神力量。
3 “把科学梦还给青年学子”
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情况的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自信大幅提升”,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58.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我国科研环境与五年前相比有明显改善。35.7%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逊于世界科技强国的科学家,比2013年增加了13.2个百分点。
然而与此相对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数据显示,“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美国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4.5%的均值。
这两组数据显示出,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们信心满满,然而未来的继任者们,却似乎对成为科学家兴趣不浓。两相对比,不免让人对中国科技创新是否能后继有人而感到担忧,更有专家发出“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科学梦”这样的诘问。
但在汇演现场,这些话剧中所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力量正在感染每一个演话剧、看话剧的青年学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重新燃起科学梦。作为李四光的首位扮演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的赵新雅在2015年放弃了保研,成为新疆地矿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大队的一名地质工作者。“我不想只扮演李四光,我想靠近他,做真正的‘李四光’。”赵新雅说。
“邓稼先、钱学森等老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让我很感动。”南京大学大二学生苗朗宁原本对话剧没兴趣,看完后觉得深受触动,“正是因为他们坚信祖国会强大起来并为之不懈奋斗,才会有我们国家的今天。科研工作者为探索而不畏牺牲,这种热爱和奉献深深打动了我。”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7级环境学院的郄泽锋告诉记者,《大地之光》中的“无论大环境怎么变,你自己不要变”这句话让他铭记,“我以前也不了解,现在才知道国家发展到现在多么不容易。所以我很珍惜。参演这部话剧让我更热爱国家、更热爱所学。”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看来,邓稼先、竺可桢、茅以升等科学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举例说,关于爱国奉献,邓稼先曾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关于创新求实,竺可桢谈道:“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关于拼搏奋斗,茅以升笑曰:“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这种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具象体现和时代观照,是中国科学家身上所独有的宝贵品质,曾经感召和激励着一批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而在当下,如何以创新的艺术形式将这种精神传递给90后、00后,把科学梦还给青年学子,是迫切值得思考的事。”怀进鹏说。
(记者 詹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