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大学生信息素养价值构成与养成途径

赵雅文 刘哲雨
2018年10月20日13:21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学生信息素养价值构成与养成途径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正式迈入2.0时代,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对实现教育强国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动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从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视角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是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计划,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计划,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划。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特征

新时代特征。大学生信息素养具有强烈的新时代特征,体现在国家进步层面、社会需求层面与人才发展层面。当前,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国力方面,我国也加速步入转段升级的关键期。建设经济强国、信息强国和教育强国,都要紧抓教育信息化,重视提升信息素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导向要符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工具性特征。通过信息工具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信息工具在获取、分析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信息素养的逻辑起点;基于良好的信息素养,灵活选择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借助专业的信息工具发现人眼、人脑无法洞察的现象;通过工具整合、数据重构、证据搜集,最终用于创新,这些都属于信息素养的逻辑归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完整体系中,工具性是一以贯之的属性特征。在信息素养的养成中,有意识地发现工具、尝试性地探索工具、主动性地应用工具、创造性地发明工具,都是实现信息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智能性特征。教育信息化2.0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信息素养天然具有智能性特征。大学生在发展信息素养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掌握利用智能化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复杂信息情境下的批判性思维,努力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这对智能化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

个性化特征。新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天然具有个性化色彩。研究表明,个性化发展对信息素养具有最大程度的正向作用。古有“因材施教”,今有大数据支持下的“人工智能定制”,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构建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框架。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人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素构成

信息素养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到2015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联合会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对信息的反思与发现,理解信息的产生与评价,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以及参与学习社区的综合能力等。与过往相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信息意识与价值。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发现数据信息价值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成为被忽视和遗忘的角落。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并生,知识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用信息的符号表达世界、用信息的方式思考世界以及用信息的手段解决复杂世界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知识与技能是指大学生要具备信息知识、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文化等,并可以利用信息工具完成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和评价,最终创造新的信息。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与技能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构成。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除了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之外,大学生更需要具有信息化公民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要将信息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信息道德与伦理。信息伦理与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是在具备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基于信息素养实现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媒体和移动自持设备等为标签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立德树人使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困扰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忧患无处不在,信息版权等失信失德事件频发,网络暴力导致的犯罪案件更让我们警钟长鸣,大学生更应在教学和科研中严守信息道德规范,塑造积极的信息素养道德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路径

大学生信息素养植根于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资源,配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同期发布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发展,推进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进程。尽管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是多样化的,但世界范围内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其主要形态可以概括为三种。

通识课程形态。通识课程形态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主要由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讲座和培训等组成,优点是有助于大学生接触大量的基础知识,但片面强调知识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息理论与学科应用脱节等问题。目前,信息通识课仍然以训练知识和技能为主,导致信息素养在大学生专业学科领域发挥的作用不足。未来,信息素养的通识课要逐步调整价值取向,以培养分析力、学习力和解决力为先导,动态选择教学内容适应新时代的信息能力需求。

专业融合形态。专业融合形态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信息素养有机地融合进专业课程内容或领域科研项目中,随着内容或项目的常态化推进,在需要信息知识与技能的环节重点训练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专业融合形态的信息素养养成模式,是基于主题对信息资源进行的重构与整合,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或层次类别。相较于通识课程形态,专业融合形态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是典型的面向信息素养的深度学习方式,便于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干预,有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价值观。

服务应用形态。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框架中数据获取与分析挖掘能力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在这一变化中担当起日益重要的角色。有大量实证研究充分证明,文献检索及培训除了发挥信息资源服务优势外,还对塑造大学生信息素养有显著作用。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规划中,图书馆服务既要体现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教师的信息道德与信息意识的督导作用,既不放松知识与技能的根基训练,更要重视信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发展。

教育信息化2.0强调智能引领下的融合走向创新,信息素养成为了知识生产新模式中的必备素养。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内生力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更具前瞻意识,更具中国特色。

(作者赵雅文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刘哲雨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责编:刘婧婷、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