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浙大校友缅怀林俊德

王湛
2018年09月26日06:49 | 来源:钱江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浙大校友缅怀林俊德

  上图:林俊德病情危急时,仍不忘工作。

  下图:林俊德的学生登记册。

  近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由此,全军挂像英模由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8位增至10位。

  新增英雄中的林俊德是浙江大学校友,是一位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科学家。

  “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人民日报抖音号最近发布的林俊德生前最后的视频画面,获得283.5万人点赞、7万人留言、近10万人转发。截至目前,是人民日报抖音号点赞数最高的短视频。

  林俊德是谁?

  他参加过我国所有核试验

  生前却一直默默无闻

  和全军挂像英模其他几位经常出现在教科书上的英雄人物比起来,林俊德的名字相当陌生,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实际上,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一位他的研究生昨天对钱江晚报记者说,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位学生,曾和林俊德共事了18年,“他的生命里,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直到后来他住进了北京301医院,我去看他,他也只和我们谈工作。”

  “2012年3月,林院士去基地,当时的基地领导看到他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凸,劝他去检查一下,结果到了重庆第三军医大后,直接被转到了北京301医院。”这位学生说,随后的5月10日左右,“我去看他,但精神状态还很好,总是笑眯眯的,很开朗。”

  在学生的记忆中,林俊德身体很好,部队里的单杠双杆他都能拉上去,“乒乓球我们研究生都打不过他。”

  后来,林俊德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据当时去看望的人说,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

  临终前拍的视频

  获得283万网友点赞

  “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就是这个画面,在人民日报的抖音号上,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人民日报抖音号点赞数最高的短视频——这是2012年5月31日上午10点,在这之前,他已经工作了两个小时,并颤抖着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那天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终于被放下地。

  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跳动不起来了,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没做完他的工作,前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他的那位研究生去西安送了林俊德最后一程,“我就跪着,当他是父亲一样地跪拜。”

  这位研究生说,老师是一个心里很热情,但表面看起来有些严肃的人,刚开始都会比较害怕,“实际上,他也是个有脾气的人”。

  住院期间,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

  去世前三天,他写下最后338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这个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提醒并帮助我们发论文,是老师很上心的一件事。”他的那位研究生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我们的研究,因为有些涉密,他都会帮助我们巧妙地舍去那些敏感部分,然后帮助我们在核心期刊等地方发表,但他从来不会帮助我们升官发财。”

  他是浙大的全优毕业生

  一生都在诠释“马兰精神”

  林俊德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就让他带着走吧。

  吴昌海是林俊德的同班同学,也是和他一个寝室的室友。在他的印象里,林俊德是一个俭朴、吃苦耐劳的人。在上学的时候,林俊德读书就十分刻苦,经常忘记吃饭,连洗澡也是好几天才洗一次。吴昌海觉得,就是这样吃苦耐劳的性格,才使得林俊德在他的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另一位他的大学同学魏赛珍,回想起大学一年级时,他三门考试都得了5分(满分),是个全优生,但是他不申请全优生,不与别人争高低,很低调。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这个福建永春山里的穷孩子,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上学的路费是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因为家里实在贫困,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读大学的费用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

  他的很多大学同学只有在1997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上见过他一面。他们都不清楚林俊德毕业后在做什么,在相聚时,总想听听他讲述分别几十年来生活工作的情况,结果他只简单地回答说,他是搞“振动”的。随即讲述了42年前他作为新生来浙大的故事,转移了话题。

  从浙大机械系毕业,林俊德分配到单位,实际上他是专门被挑来的,到了单位给他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据同年级同学张文斌的回忆,林俊德有着那种“不怕吃苦、努力攻克难关的坚毅品质”。由于家境贫穷,大学期间的林俊德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新衣服。因此,当夏天被安排去西湖边喷洒农药除四害的时候,林俊德仅穿着一件背心,光着脚在滚烫的柏油马路上一走就是两个星期。

  1958年,张文斌和林俊德被安排攻克液压马达的难题。当时仅是大三学生的两人,甚至都没有见过液压马达——唯一有的只是一张前苏联液压马达的示意图。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通过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工作原理,并成功地在三周后制作出了一台液压马达。随后,为了油马达的成功运转,二人又投入到液压试验台的设计和制造中,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浙大第一台液压试验台出现了。

  从去年起,浙大机械学院牵头建立马兰工作室。机械学院15级博士生张鸣晓是马兰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据他介绍,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分别邀请张翔中将、从云少将等4位将军,面向全校举办报告会,讲述马兰精神与奋斗故事。

  除了报告会与分享会以外,工作室还成立了马兰剧组,目前正在筹备拍一部话剧,剧本初稿已经定下来,预计将在年底的新年晚会上与大家见面。

  从今年起,浙大机械学院将学习林俊德院士事迹纳入新生始业教育,教育会的最后,每位新生收到了马兰工作室纪念书签,上面刻有两行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