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

统编历史教材何以体现国家认知?

2018年09月21日09:19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李依环 刘黎)“历史教材里为什么‘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新教材究竟体现了什么价值内涵?”自去年9月在义务阶段投入使用,统编三科教材相关的话题始终备受关注。

日前,统编历史教科书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叶小兵,以及北京四中历史教师王小琼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分别站在历史教科书编写者及一线授课教师的角度,解答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系统阐述统编历史教材的核心价值内涵。

“九一八”事变成为14年抗战起点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叶小兵表示,抗战14年是学者、民众以及党和国家形成的共识,可以说达成了对抗日战争的国家认知。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武装侵略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叶小兵介绍,抗日战争是一个全过程。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是主要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方面军进行的局部抗战,是抗日战争有机的组成部分。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已经成为全面抗战,也是全国性的抗战。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反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是从中国开始。”叶小兵表示,无论从史实上还是大众对历史的认知上,这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民族记忆、国家记忆。因此把这段史实编写进教材,对下一代铭记历史非常重要。

“当前很多青少年对于历史的认识,很多时候来源于影视作品零散的认识。”谈到实际教学经验,王小琼表示,自己在教学当中基于‘14年抗战’这个史实,梳理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后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讲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完整梳理抗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史实的同时,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成对民族的认同、国家的正确认知。

引导学生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人在面对陌生的、复杂的情境时,怎样运用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包括情感态度等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通俗一点,就是做人做事的本领或者解决问题的水平。” 叶小兵在访谈中还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

关于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叶小兵表示,一是要有正确史观、科学史观,这就是唯物史观。二是要把认识的对象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这就是时空观念。三是需要材料的支撑,这就是史料实证。四是如何看待历史,这就是历史解释。最后,在解释历史过程中,实际上也蕴含了解释者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构成了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是要通过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在这个学科上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核心是达到与国家培养目标一致——立德树人。”谈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时,王小琼表示,课堂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一个主渠道,立足点是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而着力点是要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材很像要给孩子系好的第一颗扣子,要打好这个红色的基因。教材建设是一个战略工程,很具有战略意义。”叶小兵指出,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说,立德树人是总任务,教材编写是总任务的一个基础工程,因此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非常重要。

“作为教材编辑者,一定要把这个基础工程铸好、夯实。”叶小兵还谈到,当前,党中央一直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当中都有相关内容。

针对“立德树人”如何在授课中体现,王小琼分享了抗日战争谢晋元的教学案例。“我们的教学不是说教式,而应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凭借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引导学生由衷认可、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王小琼表示,教学中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最好是可以引导学生和历史人物、事件实现共情,然后逐渐对其品格和价值观产生正向影响。 

(责编:刘婧婷、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