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暑期实践团寻访革命遗迹,传播红色精神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组织了一期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发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寻访革命遗迹中升华个人修养。在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团的成员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并加深了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认识。
7月30日,北京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金种子团队之一的“北京革命遗迹寻访一号实践团”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以寻访革命遗迹为主,结合实地采访、问卷调查、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方式,探究当前红色革命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其路径,并进行理论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活动期间,实践团先后前往了西城区的二十余处革命遗迹,包括鲁迅博物馆、湖广会馆、辅仁大学旧址、长椿寺等。在寻访过程中,实践团对革命遗迹的保护和开发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以鲁迅博物馆为例,该馆内的鲁迅故居保存完好,展厅内展品丰富多样,并且免费对社会开放,还会定期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了馆内资源,承担起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任;而反观个别遗址,即使名气稍逊也仍不失为近代红色革命的见证者,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更不必说开发其价值了。实地寻访之后,实践团更加感受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实践过程中,除了随机街头采访,实践团采访到了海淀区旅游局史局长兼西城区党史办董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辅仁大学)教务处庞老师、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李老师等了解并熟知中国革命发展历史的相关人士,实践团针对革命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当代大学生的革命精神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家要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无论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梦、还是传统文化,亦或革命精神,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在不同时期淬炼出来的最核心的价值财富。它需要我们归纳、总结、升华,以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进而唤醒和激发大众意识里已有的文化基因,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价值体系有一个真正的着力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抓手。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理论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其价值,就在于提升和凝练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的信仰。”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李老师在采访中对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意义做出解释。
实践团的一位成员在寻访陶然亭公园慈悲庵之后表示,“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对于大学生来说,亲临其境远比在书本上更能有所收获。‘慈悲庵’三个字别出心裁,‘慈悲’乃怀有一颗悲悯的心来看待周遭事物。在这里,我参观了诸多革命遗迹,令我印象深刻的展室有李大钊纪念室、陶然亭园史陈列室和陶然亭出土文物陈列室。我们甚至有幸邂逅一位上海政协的女士,为我们畅所欲言她眼中的红色革命。站在亭子中,清代无数士子、官宦的欢乐、彷徨和疑惑,从志得意满到颓然失意……都浮现于眼前。鸦片烟土开始坑害国民后,龚自珍、魏源、林则徐、黄爵滋等主张禁烟的著名人士就经常相会于陶然亭。总之,当我往亭子深处走去,就越发觉得,这座亭子给予我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慈悲、怜悯之心的道德感召了,它更蕴涵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这次实践活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成员们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在书本中学习不到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而在宣传团队的实践内容、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同时,实践团的成员们也承担起了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以己之长回报社会以及传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社会责任。
目前,实践团已完成预期的实践目标,拟出版一册《北京西城区革命史研究》,完成一本“北京红色革命史迹寻访传承”调研报告、一篇学术论文、一册典型人物访谈录、一部革命精神为元素的微电影和一部纪实微电影,绘制完成北京西城区红色遗迹地图,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并与相关媒体合作,旨在发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
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扛起传承红色精神的旗帜,让红色文化的芬芳香播万里。(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