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爬坡过坎步入“幼有所育”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述评·学前教育篇

2018年09月10日11:3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我们现在举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全国幼儿园25.5万多所,2017年学前三年在园幼儿460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我们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适龄儿童毛入园率达到79.6%,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实施了3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构了中国的学前教育体系。”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如此总结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成就。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一路爬坡过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步步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目标迈进。

普惠性资源增容,学前教育啃下“硬骨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学前教育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

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共提出10项意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被称为“国十条”。这就为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定了调”。从此,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此后,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实施8个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全国在园幼儿3年增加918万人,比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还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7.5%,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入园难”得到初步缓解。

2014年,教育部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以区县为单位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园布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补贴等措施,推动各地新建、改扩建公办园,利用中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支持城镇街道和农村集体举办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

各地加紧落实二期行动计划,回应老百姓对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期待。贵州省铜仁市仅2014—2015年就投入3.8亿元,建成2005所山村幼儿园,实现了学前教育资源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一期行动计划结束时的77.1%提升到91.7%,农村学前教育覆盖率更是从10%提升到100%。

面对“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教育部要求重点加强脱贫攻坚地区、二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接合部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到80%左右。

时至今日,我国学前教育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益、普惠的底色越发明显,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难题得到了明显缓解。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5万多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6%。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在表明,我国学前教育已经改变了体量小、规模小的历史。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更是政府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庄严承诺的兑现。

科学理念入心,学前教育有了“指南针”

为满足社会公众有园上、上好园的期待,教育部门在探索扩大普惠性幼教资源的同时,更加关注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与科学保教方式的探索。

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为广大教师实施科学保育和教育提供了保障。

“《指南》的落实强化了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明确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创值。”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

为配合《指南》落地,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理念与育儿知识,增强社会共识,从2012年起,教育部将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学前教育宣传月。各地教育部门通过组织开展大型公益讲座、专家访谈、现场咨询,幼儿园通过举办主题开放日、家长讲座、亲子游戏等活动,使得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与知识深入人心。

随着《指南》的落实和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推进,“游戏”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组织方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一些地区开始用游戏撬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开启课程游戏化的进程。比如,江苏省自2014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探索;浙江安吉更是将游戏提升到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从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环境、师资要求及小学零起点教学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小学化”,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严令之下,各地陆续出台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的政策,从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幼儿园教学行为作出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学化”现象。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学前教育驶入“快车道”

2010年以前,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比较低,学前教育发展困难重重。2011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达到500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600多亿元。我国用于幼教的投入持续大幅度增长,2016年达到2800多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300多亿元,总量这几年年均增长16.9%,财政性资金5年增长77%。

这些资金投入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效,确保了中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幼师国培及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等项目落实,大大夯实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

为进一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2016年底,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提出由中央财政直接设立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奖补支持各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开展幼儿资助。2017年,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资金预算达到149亿元。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有了物质保障。

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幼师。随着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幼师的需求缺口较大。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到2020年,预计幼师和保育员的缺口将达190万。基于此,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地根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补充教职工。截至2017年,已有15个省(区、市)制定了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为幼儿园核定幼师缺口、建立相应补充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达到419.29万人,与2010年的130.53万人相比,增幅高达221%。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幼师培养的投入,未来几年,幼师的缺口将会持续缩小。

为提高既有幼师质量,2011年开始,教育部将幼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并向中西部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倾向。据统计,幼师“国培计划”开展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29亿元,累计培训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100多万人次。

2016年,全国36个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被评选出来,各自围绕扩大普惠性资源、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幼师培养和补充机制、贯彻落实《指南》等任务,开始了为期3年的先行探索。这些实验区的探索,贡献了各自发展学前教育的中国智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与典型经验。

为实现到2020年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的目标,学前教育仍面临着历史性挑战,仍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赵彩侠 纪秀君)

(责编:刘黎(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