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吉首大学生态扶贫理论创新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2018年09月04日08:45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生态扶贫理论创新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长期以来秉承“立足湘西,服务武陵山片区”的办学理念,为大湘西、武陵山片区的扶贫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期的积累,吉首大学在扶贫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处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012年,学校获得了“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人才培养项目”立项,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生态扶贫博士培养的高校,学校进一步加快了在扶贫领域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的步伐。基于综合型大学的比较优势,学校形成了跨学科融合、多学科集成的扶贫研究特色,一批具有吉首大学特色的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

  一、理论创新成果

  吉首大学应用经济学团队是学校生态扶贫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团队之一,过去的5年里,该团队在理论创新方面,构建了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体系、“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范式,创新了生态扶贫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一大品牌,出版了《连片特困区统筹发展与多维减贫研究》等系列著作。

  1.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体系。

  应用经济学团队较早地全面论述了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弱的特点,基于连片特困区处于区域性贫困阶段、统计信息滞后的现实,以国际主流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了覆盖经济贫困、人类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4个维度、51项指标的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以及涵盖产业、市场、空间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发展软实力4个能力子系统、62个指标的连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时空演变分析,为连片特困区的贫困诊断、脱贫攻坚及区域发展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2.“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范式。

  《连片特困区统筹发展与多维减贫研究》一书在系统梳理各学科贫困研究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对比了各学科贫困研究的差异以及互补融合的基础,基于集成创新的视角,提出了“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范式。该范式认为:贫困的多维属性和空间属性需要从将贫困置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进行解剖,要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的分析特点。置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区域贫困的本质是特定时空情境下“人”(贫困主体)、“业”(生计活动)、“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维度上的剥夺或三者之间耦合失调的过程与状态。区域贫困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各要素层面的剥夺,以及三要素“人业地”耦合失调形成区域贫困格局类型。区域贫困格局的形成既是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之间非线性“负向循环累积”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性要素“人”和客体性要素“地”未与中介性要素“业”的变化相协调在特定地域的表现。区域贫困的系统化干预不仅需要各要素层面的“靶向干预”,还需要各措施之间协同的综合治理性制度安排。

  3.生态扶贫理论研究与方法。

  《生态扶贫研究》一文总结了团队生态扶贫理论研究与方法的创新成果,指出生态贫困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过程,通常表现为在“地”的脆弱性或包容性缺失的诱发下,“人”“地”“业”三个层面要素负向耦合和循环累积,进而陷入“贫困陷阱”的过程。生态贫困包括自然生态贫困(由自然环境脆弱引发)和人文社会生态贫困(由人文社会排斥导致)。因此,生态扶贫既要考虑自然生态贫困,又要考虑人文社会生态贫困,既要从生态贫困的要素层进行干预,又要进行系统性干预。针对自然生态贫困,要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治理;对人文社会生态贫困,要把降低社会排斥、提升包容性、改善人文生态环境作为扶贫的重点。

  此外,团队获得与扶贫密切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课题近30项,立项经费近1000万元;同时,出版了相关学术专著20余部,共600余万字。并在诸多媒体及相关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二、社会实践成果

  学校十分注重生态扶贫实践基地建设、平台搭建以及扶贫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提供智库咨询、业务培训和第三方评估等途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1.建立了一批生态扶贫实践基地。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追高鲁村等5个生态扶贫博士培养实践基地,张家界灵洁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隘口茶旅小镇基地等10个生态扶贫产业基地,每年寒暑假都开展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社会实践,围绕武陵山片区生态扶贫与区域发展组织调研。

  2.搭建了一批生态扶贫实践平台。

  目前,学校搭建了“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吉首大学院士工作站(连片特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研究院、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研究中心、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陵山片区经济信息中心、大湘西贫困大数据中心、武陵山片区典型贫困村数据采集观察点、湘西贫困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库等一系列生态扶贫实践平台。

  3.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服务。

  近年来,学校扶贫研究团队积极向相关部门先后提交各种形式的研究报告、提案、建议等近100余项,其中不少获得各级领导的批示和被相关部门采纳。如游俊教授的《构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我省全面脱贫的政策建议》被评为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冷志明教授的《湖南武陵山片区差异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丁建军教授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等获得社会科学研究(调研报告类)成果奖三等奖等。

  4.开展了一批生态扶贫培训服务。

  近年来,学校多次承办国家组织的“全国连片特困区扶贫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校研究团队中多人受邀为培训班授课。同时,学校联合编撰了《干部驻村帮扶实务参考》,成为驻村扶贫干部的驻村帮扶的“口袋书”。此外,学校扶贫研究团队成员经常受邀为武陵山片区各地州市政府、扶贫办等机构开展生态扶贫、精准扶贫服务培训,培训次数多达上百次。

  5.承担了一批精准扶贫评估服务。

  评估服务是学校扶贫研究团队生态扶贫实践、服务社会的又一重要途径,具体包括精准扶贫、精准退出第三方评估以及各级各类项目评估等。近年来,学校生态扶贫研究团队承担相关部门委托的精准退出第三方评估任务多次,受地方政府委托承担金融扶贫产业项目、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区域扶贫攻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评审评估等。

  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吉首大学生态扶贫研究团队不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上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最近5年来,随着“连片特困区蓝皮书”的连续出版,学校在贫困研究和扶贫服务领域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以研究团队的代表性成果“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为例,《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2017)》在2017年版皮书综合评价TOP100中位列第12名(参评皮书423部),获得“优秀皮书二等奖”,位列社会政法类分项排名的第4名;2013年来出版的3部皮书全部进入分类排名TOP10,是湖南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皮书之一。此外,学校扶贫研究成果及社会服务事迹也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传播。(丁建军 冷志明)

  

(责编:姜虹羽(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