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刻在心底的第一课

2018年09月04日08:4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刻在心底的第一课

在开学的时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总会想到领他入门的老师许征帆上的第一堂课。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一标题时,一种亲切自然而又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许老师正是以这样一句老话,为我们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的第一堂课。”王向明说。

就是在这堂课上,许征帆为学生讲解了《共产党宣言》的引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句话我们真的理解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使用‘幽灵’一词难道仅仅是为了展示文字魅力吗?许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每一个表述都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科学逻辑。在许老师娓娓道来的解析中,我们逐渐走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宏伟殿堂。”王向明告诉记者,直到今天,近二十年过去了,这堂“第一课”还深深刻在他心底。“它让我知道,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定要从本源上下功夫;一定要穷究其内在的深刻道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内化于心。”

老师当年的教诲影响了今天的王向明。怎样上好第一堂课,当好学生在思想上的引路人,成为他每一次开课前苦苦思索的问题。

每次上课前,王向明都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标题、PPT样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本科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课时,我以《从仰望星空说开去》作为首堂课的标题,从古希腊思想家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来说明艺术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意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来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文学院学生教授同一门课程时,我首堂课的标题和内容则变为了《毛主席诗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以‘毛泽东诗词’为载体,以文学院学生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方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和讲解,演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学生们热情高涨,不少人反映政治课也可以如此精彩。”

开学第一课备受重视,但时间长了,一些老师的讲授容易形成套路,浮于表面。但王向明认为:“教师努力上好每一堂课特别是第一堂课,绝不是简单的形式追求,而是一种源自‘内在教学理论’的自觉教育行为。只有那些对事业抱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以极大热情投入教学,敢于进行尝试性地努力。因而,努力讲好第一课,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态度。其目的在于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从情感到理性来接受科学真理,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记者 姚晓丹)

(责编:姜虹羽(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