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2018“开学第一课”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研究生开学寄语:对“拖延”说不

2018年08月31日15:43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从五洲四海如期而至,准时登上“交大号”高铁,开始人生旅途的新征程。首先,我代表全校五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同学们,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后发国家,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等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愈发凸显。因此,全国上下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

然而,或许是因为压力过大、节奏过快,当前普遍存在拖延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有86%的职场人和80%的大学生都患有拖延症,拖延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群体的集体通病。如果说单纯的做事拖沓或者懒得去做仅是一种坏习惯的话,那么,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并伴生出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状况,深陷内疚感、自卑感和无序感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时,那毫无疑问就是病态的“拖延症”了。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把计划要做的事情无限往后推迟的行为。很多人总在截止时间最后关头才匆忙做事,就像心理学上所讲的“未来折扣”一样,根据距离现在时间长度对事情的重要性进行削减,心理认知上觉得还在未来,就大打折扣,一直拖着不去做。实际上,拖延是一个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本应立即行动,却被等一等、放一放、缓一缓,甚至是视之不见、故作轻松、及时行乐的心态完全操控。拖延还是一种变形的生活方式和反抗周围的惯性形式,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有压力我才能做好”。

一种典型的拖延是入睡拖延。结束了一天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虽然身体已经发出了想要休息的信号,可是很多人不甘心就此入睡。想必是睡觉前的时间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好像只有安静的夜晚,才真正属于自己。《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的调查显示,88%的被调查者因玩手机拖延入睡,本来告诉自己只刷十分钟的朋友圈、微博,结果一眨眼就已经快到凌晨。

法国教育学家贝约尔有一句话:“绝大多数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地生活”,或许他已经为现代人的拖延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缘由,不去思索,不去体悟,不去感受,不去力行。一般而言,滋生拖延的温床和肇因主要有三:

一是心灰意冷,兴趣寥寥。在接受任务时勉强,毫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着手实施时失神,无所憧憬;始终找不到完成工作和任务后希望达成的目标和满意状态,始终提不起本该有的精气神,与之俱来的自我否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二是认知失当,怕字当头。怕自己做不到,怕自己完不成,分神分心、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以致不接触、不思考、不着手。甚或是害怕成功,因为早于既定时间完成任务的话,很可能会因此而背负更多的责任与期待。

三是自我失衡,自大自负。在过度自信的心理驱使下,产生主动型拖延,自认为对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相信在时间压力的迫使下灵感与创造力可以瞬间迸发,也相信在最后一刻具备足够的条件来按时交付。

同学们,拖延是一种病,缩短了人的命。拖延是“时间杀手”的“变体”,它使人行动迟缓、时光扭曲、生命虚度,不可不察。《明日歌》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来来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面对拖延,要坚决说“不”,通过控制、规划和创造,活出积极精彩的人生,以当下的努力,提高行动的质量和绩效的品质。

第一,控制惰性,点燃激情。

拖延很大程度上是惰性使然。需知,人都有惰性,或曰人都想偷懒——懒到有时候发明很多高科技智能产品替人干活,但人(类)即便再懒,也依旧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作为人性弱点的惰性并不可怕,怕的是被惰性控制,最怕的是放弃或逃避。放弃了,困扰你的事情就不复存在,但自己也被困在原地停滞不前;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逃避被解决的不是问题而是自己。假若连开始行动的勇气都没有,人生也就败了。

做事为何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感觉辛苦和担心结果的不确定是其中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动机、态度和意愿方面,关键是对生活、事业热爱的缺失,以及对责任心与使命感的缺失。辛苦的感觉来自“被迫而为”,愉悦则来自于“主动想做”。不确定性是人类面临的最深的恐惧之一,诸位需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最重要的是用正知、正见、正能量,从心底点燃激情。因为行为的动力来自集热爱、兴趣、责任、使命于一体的激情,个人梦想、母校荣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复兴使命等都是激情之源。你们还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善于排解灰色和负面情绪,保持饱满的激情和永不低沉的热情,主动及时地启动各项工作。

第二,规划时间,付诸行动。

事到临头害怕失败,是因为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当下本领和能力欠缺的窘境,正是当初该学而没有学、早该做而没有做的结果。亡羊补牢,痛定思痛,不能再做“眼下大好光阴却无所事事”的人,不能再是“睡前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的人。从现在开始就付诸行动,要从拖延者转变成力行者和时间管控者,在行动中提升执行任务的意志力,并以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激发行动的坚持。“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学业和事业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行动的路上。

策略上,诸位要加强目标管理和时间规划,养成“工作前梳理、工作后整理”的习惯。善于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和20/80法则,对事项和任务进行归类排序,确保今日事今日毕。同时,工作要专注,要注意防止因三心二意而导致的时间碎片化。当下工作效率最大的杀手是手机,微信、朋友圈等都会让人分心。在此向大家推荐一个Tips“55+5”,即集中精力工作55分钟,这期间手机用飞行模式+静音模式,并使手机屏幕朝下,然后再用5分钟处理手机中的重要事情。该方法简单实用,可以很好地避免时间碎片化。

第三,创造佳绩,追求卓越。

一些人对即将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相信自己即使在最后一刻也能准时交付。他们甚至认为,截止期限(Deadline)迫使下的压力可转化为最后时刻的动力,从而即使到最后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种观点蛮有市场,以至于“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貌似成为当下一种流行的说法。诚然,最后期限的压力对于任务的完成具有一定效果,但就质量品质尤其是就工作态度而言,这样的方法不可取。

需知,目标不是用来达成的,是用来超越的;任务不是用低标准来完成的,是用高标准来呈现的。对工作和任务不能满足于交差应付,而是要争创佳绩,追求卓越。在座各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应该在各个方面对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与之匹配的智力和能力,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样是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或撰写论文,是精益求精,止于至善,还是60分万岁,过关了事,这当中有天壤之别。你们要做前者,莫负韶华,大展宏图,努力成为一等人才,成就一等事业。

同学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长度在可预见的生命中对每个健康个体都一样,然而其效度却不尽相同甚至迥异。有些人的时间很长,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远大于时间一般性产出的成果。时间于世间万物都是不可逆转、不可复增的存在,何其宝贵!你们要与时间赛跑,归根结底,与自己赛跑,做最好的自己,让当下更好地遇见未来。

同学们,你们经历了前一个求学阶段的长途跋涉,现在准点到达了西南交大这样一个新的人生中继站,一切都是刚刚好,如期而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意味着你们过往时钟的“归零”,新的人生计时由此开始,接下来的求学生涯属于你们,这一时间区间和机遇窗口也掌握在你们手中。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衷心希望你们“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交通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衷心祝福大家与各种美好不期而遇!

让未来的美好如期而至!

谢谢大家。

 

(责编:姜淑敏(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