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金昌:大包干的亲历者,田野间的改革者
40年前,一个35岁的庄稼汉与其他17个同样面露饥色的农民趁夜色悄悄汇集在一起。他们带着畏惧的窃窃私语,让中国的农村就此展开全新的篇章。
当年那个35岁的农民,叫做严金昌;他所在之处,叫做小岗。
如今,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当年风雨飘摇的破旧村落,已是一片壮丽的图景;当年贴着身家性命的孤注一掷,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当年瘦削的农民,如今也是那场改革的代言人、吸引着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探访,年过七旬的老人仍在为小岗村乃至全中国迈向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建言献策。
严老接受学生记者团采访(摄影:北京工业大学赵艳阳)
“农民有田有地、有牛有犁,却还是吃不饱饭,我心里就特别不服气。”回忆起当年的窘境,严金昌仍然语气激动。
迫于生计,包括严金昌在内的18户户主在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相继在契约书上按下了殷红的手印。
那是1978年的冬天。随后的一年间,小岗村风调雨顺,并且得到了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等地方领导顶住巨大压力给予的一定便利,“大包干能够成功,多亏党和政府开了绿灯。”严金昌如是说。
1979年秋,小岗村粮食大丰收,严老满怀激动地说:“一年收的粮食能吃五年!”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考察小岗村时,看到家家户户堆放着满满当当的粮食,甚至一度不敢相信。小岗村成果层层上报,政策的松动逐级下达,“不许包产到户”到“不要包产到户”,一字之差,暗藏玄机。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来到小岗村考察(摄影:中国农业大学 肖怡宁)
仅仅一年后,中央下发文件,包产、包干一律放开,到1982年时,全国95%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八亿农民,迎来了祈愿已久的改革之春。
越过“温饱线”的小岗村,却始终“跨不过富裕门”,就在此时,小岗村新任党支书沈浩带领小岗启动了“二次土改”,释放了土地流转,跳出了种粮单一结构,走向了规模经营。
“沈浩刚来到小岗村的时候,我们也瞧不起他,觉得他是下来镀金的。但是没有想到,沈浩上任一个月就走遍了全村一百余户。”谈到当年沈浩工作的细节,严金昌依然熟记于心。“有一次,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时,看到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沈浩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手都被烫伤了。从那开始,我们才知道沈浩是来干实事的。”
干实事的沈浩,为小岗村定制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鼓励农户开发农家乐,让小岗村的发展跨入新时代。
回忆起沈浩去世那天,严老难掩失落,“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沈浩书记会去世在居住了六年的房子里。那天,全村人都来送沈书记最后一程,很多人当场痛哭不止。”
为党为民鞠躬尽瘁丹心照千秋,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功绩震九州。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小岗村的沈浩,成为了共产党人永远的楷模。小岗的历史,也与这个名字关联在了一起。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旺季,我家能容纳二百多人的农家乐经常坐满。”沈浩力推的农家乐,如今已得到村民的认可、成为了小岗村的支柱产业。“2017年,我们小岗的人均收入已达到1.8万余元,老百姓的日子天天都像过年。”平淡生活的喜悦,洋溢在老人的一字一句之间。
老人的回忆中,藏着一部小岗村的改革史。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严老向笔者说道,“未来,小岗村会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村民幸福的新小岗,这就是我们的‘小岗梦’。”(中国农业大学 肖怡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