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媒体创新融合发展
7月27日,首都大学生记者团37人来到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家致力于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科企。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媒体方面的运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媒体行业“采、编、播、管、存”的现有业务流程中就包含语音转写、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希望通过“武装高科技的智能技术”来提高新闻发稿效率,提升新闻服务质量。早在2009年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就率先完成一篇机器稿件。近年来,我国媒体也陆续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写作,国内的腾讯公司、新华社相继推出了新闻写作机器人,并直接应用于新闻写作实践,这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出稿速度,减少了记者工作量。
存在缺陷:人工智能并不“万能”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21时37分15秒,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仅用25秒出稿,全稿共540字并配发了4张图片。
人工智能在实现写作之前,需要输入大量某特定类型的文章数据,进行机器学习训练。只有数据并不是好故事,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只能生成风格类似的文本,比如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内容。美联社也公开承认,随着大量财报类新闻由机器人撰写,新闻的质量会有所下降。
对于那些风格具有创新要求、情感描述丰富的文章,人工智能则无能为力。不同媒体对稿子的要求有差别,人工智能量产的稿件也不能满足所有媒体的实质追求。
“人工智能能适应机械性工作,却不能进行‘创造’,人工智能目前不能做到取代新闻记者”。该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谈到,以人工智能为基石,实现人机耦合,提升传播效率,才是媒体面向未来前瞻而务实的发展方式。
共同进步:人机协作达成“双赢”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转写、语音合成等技术已经可以应用在实际的新闻采编工作中,协助人们处理一些繁琐、重复的劳动。将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助手,一方面能真正提升传播效率,保证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人工智能学习和发展的一个过程。
“人工智能运用到一线,会缓解记者很大的压力,节约很多时间”。上海电视台记者俞金旻谈到,人机协作一直深受媒体关注,希望它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新技术浪潮的影响下,人工智能已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推崇与采纳,算法推荐、语音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被日益频繁地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结合更多地将是交互式的结合,专业化与智能化并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成为发展科技的一个关键词。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将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还会在我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巨大作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将逐步加快,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梁家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