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2016:让语文高考理性回归语文

任彦钧
2016年06月08日09:50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6月7日上午参加2016年语文高考研讨会时,言犹未尽,索性草成此文,以就教于各位命题专家和广大语文同仁。

盘点9套语文高考试题的命题策略、命题方式,我的最突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今年命题人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让语文高考理性回归语文。

第一,命题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均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考作为国家级统一考试,理当贯彻这种国家意志。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去年明确提出崭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但具体到试题设计来说,究竟该如何更好地贯彻?一年来,命题专家和语文同仁都在潜心思考和精心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大家最后形成的共识。这句话的要旨,在于强调为语文高考命题建构一种学科立场,即一切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本质属性出发,春风化雨,自然渗透。如此一来,今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教育功能较之以往,便显得少了几分刚性,多了几分柔性,从而也就呈现出一种理性的回归。

第二,命题方式:“素养立意、能力主导”。记得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以知识立意的命题方式,曾经一再引起人们的诟病乃至挞伐;1991年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提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个能力层级,标志着命题方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到了21世纪,为呼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语文高考又增加了第六个能力层级“探究”。而当此之际,语文素养已成为语文界的热词,因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项课程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呼吁高考命题向素养立意转型,特别是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种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对语文素养也渐次有了深刻体认,2013年北京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的网文《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之所以能一夜走红,堪称明证。今年的语文高考,终于正式确立了“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的命题方式,这种旗帜鲜明的导向,必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挥重大的引领作用,不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以此对照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全国II卷的《吴文俊的数学世界》等实用类文本阅读,全国I卷关于中华文化体验的思维导图等语言运用题,其材料的甄选,试题的设计,都努力从语文的角度切入,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充分尊重;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等作文题,更致力于贴近学生的语文生活。尤其可喜可贺的是,全国II卷不仅以“语文素养大家谈”命制作文题,而且在导语中强调语文素养关系到个人终身发展,还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从而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更是前所未有的表述。尽管对于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人们迄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随着语文素养这个学界“堂前燕”,今日一举飞入千门万户的寻常百姓家,或许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与合力,果如此,语文教学中一系列顽症,也就有望迎刃而解了。

(作者为语文报社副总编辑、全国中语会语文名师教研中心主任)

相关链接: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陈志文:高考作文到底在考什么?

漫画作文“新” 北京作文“稳”

2016年人民网高考专题

(责编:贺迎春、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