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科技创新教育究竟该怎么“玩”

2016年03月30日08:18 |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小字号
原标题:科技创新教育究竟该怎么“玩”

  琳琅满目的科技创新类大赛,年轻人究竟了解多少?中小学校热衷开设的科技创新类课程是否对得上青少年的“胃口”?未来的科技创新教育究竟该怎么“玩”?

  日前,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科技党委联合发布了一份长达数万字的《科技创新与当代青年——2015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对于目前我国含金量最高的青少年科创大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只有22.6%的被调查青少年表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超过七成的被访者表示“说不清”“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

  报告还称,尽管上海的中学几乎都开设了各种科技创新类课程,但学校爱开的课与学生的兴趣点之间,存在较严重的背离。

  也就是说,学生一方面不太了解官方办得如火如荼的科创大赛,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校又不能上到最喜欢的那一类科创课程。

  科创大奖,超半数受访者不了解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些在科创界知名的科创比赛,青少年究竟了解多少?

  在上海,去年最火的一个奖是“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该奖项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设立的面向全市青少年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项。从2003年开始,共颁奖6次,每年有10人左右获奖,获奖者有中小学生、大学生、老师、医生等。去年那次颁奖,一名中职生首次在列,一度受到社会各界追捧。

  “市长奖”主要针对学生群体颁发,然而,对于“市长奖”的知晓程度,《报告》在面向在校学生、在职青年、社区青少年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6份后进行统计发现,仅有3.3%的被访青年“完全了解”市长奖,“比较了解”的人占13.1%,“说不清”的占19.7%,“不太了解”的占39.9%,“完全不了解”的占23.7%。

  另外几个含金量较高的科创大奖,也遭遇了“说不清”“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尴尬。

  对于“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访青少年中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22.6%;对于“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21.2%;对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22.1%;对于“全国科普日”相对了解的占26.1%。

  不难发现,青年表示了解(“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均数仅为两成左右,而表示不了解(“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都超过半数。报告总结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相关活动奖项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可能与青年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有关。”

  报告主笔人之一、上海青干院教师陈宁说,报告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青少年关于科创活动与赛事知晓度的调查,了解科创平台支持模式的总体状况,而知晓度是参与度的基础。

  但调研结果并不乐观,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调研样本中除在校青少年外,还有很多来自科技系统的青年,“科技青年对科创活动和赛事的知晓度也如此低,难道不值得反思吗?”陈宁建议加强科创活动与赛事的宣传,要鼓励、动员更多青少年参与和投入,防止仅部分青少年知晓、参与科创活动与赛事所带来的“科创机会的不公平”。

  学校最爱开的科创课程,不是学生最喜欢的

  2006年,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3年后,“钱学森之问”一时轰动整个社会,问题至今待解答。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不但成为全社会价值共识,更上升为国家意志。

  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就“钱学森之问”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无论何种观点,都离不开“教育”两字:基础教育看分数不看能力,高考指挥棒把教育带向“应试”,高校重论文不重教学,产学研结合缺少融合平台。

  但具体到一所中学,究竟什么样的科创课程才能受学生喜爱?科创课程到底怎么开设才能既兼顾“成绩”又能锻炼学生能力?

  《报告》用一组详实的调研数据揭示了目前中学科创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学校科创课程开得不少,但学校最爱开的课,却并非学生最喜欢的课。《报告》中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背离”。

  根据实地走访调研和以往经验总结,《报告》将学校科技创新类课程的内容划分为6类,即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动手制作或实验、小设计小发明、科技知识讲解或讲座、科技类课题研究、科技企业或场馆参观考察。

  调查结果显示,581名被访青少年所在学校已开设的科技创新类教育课程内容涉及全部6类,总体选择频次达到362.7%,也就是说,被访青少年所在的学校几乎都开设了科创课程。但这些科创类课程内容比例比较接近,尤其科技知识讲座、实验和思维方法训练比例最高。

  然而,已开设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人喜欢的课程内容产生了“背离”:学校开设比例最高的科技知识讲解或讲座,却未被青少年选择为很喜爱的课程内容,而青少年最喜爱的课程内容之一——“小设计小发明”,却又是学校已开设内容中比例最低的。仅有51.7%的学校开设类似课程,但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比例却达56.2%。

  “不是不愿意开,而是很多学校没有条件开。”上海市向明中学以科创教育闻名,该校学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过400项,校长芮仁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开设“小设计小发明”课程对师资、场地要求都很高,一般学校很难办下来。

  据芮仁杰介绍,向明中学每年要在科创类课程上投入约100万元,“培训10几个物理、数学、生物、化学、劳技老师,教他们做工程类项目,实验室也要投入。”芮仁杰说,各个学校校长的“兴奋点”不同,对科创“不感冒”的校长,大多不愿意在科创教育方面多投入。

  科创课程进课堂急需顶层设计

  现实中,不可能每一名校长都像芮仁杰一样对“科创教育”情有独钟,这就造成了中学科创教育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科创教育做得好不好,全凭校领导喜好来决定。结果是,一些解决了分数“原始积累”的重点学校,相对更重视科创一些;一些还在为分数、排名纠结的普通学校,无暇顾及科创。

  为此,《报告》对优化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提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尽快出台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指导性方案,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目标(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保障举措等进行顶层设计。

  其次,积极整合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报告》指出,上海市的科技教育资源比较分散,仅上海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区级各类少年宫、少科站等校外教育资源就分散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如何实现“跨界整合,集群联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第三,激发师生主体参与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报告》认为,所有科创教育都要以激发青少年主体参与积极性为前提,比如,可以调整课程形式,开设中小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发明制作类课程;分析研究各年龄段学生对科技类课程的需求,及时进行合理调整。

  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比如,对科技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和管理,自上而下改变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选拔任用制度,以科研课题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发展;将部分科技特色示范类学校的辐射作用发挥更明显,开展交流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资源流动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责编:王艺锭、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