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激发人力人才动能

2016年03月07日07:5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激发人力人才动能

  以教育协同积蓄发展动能

  荆平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与发展比翼齐飞,京畿大地才能真正成为一方施展抱负、成就梦想、创造伟业的热土。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教育领域可谓协同发展的“重头戏”。着眼现实,三地教育资源禀赋不同、配置不均、发展不协调是客观事实。京津两地名校、良师、骄子云集,却也遭遇着腾挪空间有限、发展束手束脚的尴尬。相对而言,河北还是“洼地”,优秀人才紧缺,创新需求急迫,发展潜能巨大。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在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以京津对口支援河北、在京高校相关建设优先落户河北等手段,跨越行政界限,破除隐性藩篱,将有助于推动三地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优势互补、携手进步。而这,正是协同发展大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更大格局来看,教育资源的“加减法”实有“四两拨千斤”的意义。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尤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是创新发展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作为我国“三个支撑带”之一,京津冀区域在教育协同上凝心聚力,才能进一步夯实人才优势、涵养智力资源,为长远发展积蓄更多动能。随着共识的不断深化、环境的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去期待,三地教育的协同发展势如破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同心圆越画越好。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

  建设“京津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本报记者 范俊生

  “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战略,不仅产业、交通、环保等要一体化,教育方面的一体化和协同发展更是迫在眉睫,不能等待。”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建议,充分发挥京津优势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援河北做强教育,优化体制机制,建设“京津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优质。2012年京津冀共有普通高校257所,占全国的10.52%;在校学生223.3万,占全国的9.34%;“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0所,占全国的25.6%。吴正宪在津冀部分地区调研后却发现,京津冀在教育协同发展实践上还处在“外部呼声很高、内部动力不足”的状态,三地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河北部分地区,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

  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做强河北教育应成为战略重点。吴正宪建议设立京津对口支援河北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通过名校办分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培训等方式,加快提高河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将河北重点发展的次中心城市或节点城市、环京地区作为首都教育资源疏解的主要京外承接地区,在京高校建设分校、科技园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优先选择河北。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京津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将服务范围覆盖到河北省。

  吴正宪介绍,教育协同发展的统筹推进还需要相应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在顶层设计上,由教育部牵头抓总、相关部委和京津冀省级政府组成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协调机制和领导工作机制,制定具有权威性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各地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

  她还建议创新教育投融资体制,推动中央和京津冀合作设立教育协同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教育协同发展项目,选择部分地区建设“京津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

  让三地科教资源成为“一盘活棋”

  天津日报记者 刘冬梅 李川 魏彧

  “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和天津科教资源密集,优势国内独一无二。可以说,三地科教资源协同创新有基础,更有空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示,要让三地科教资源成为“一盘活棋”,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重点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李家俊认为,三地科教资源协同创新,不仅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更为打造创新型国家做出有益的探索实践。三地科教资源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需求,打破以往“各做各的事”的局面,真正地把科教资源动员起来、集中起来。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壁垒,让协同更通畅,让创新更有力。此外,通过科教资源的协同创新,还可以更加有效地带动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协同发展。李家俊举例说,由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渤海化工集团、中石化集团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共同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针对资源、能源两大领域,把化学和化工集中起来,通过校校、校所、校企和国际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一个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体,已经见到初步效果,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中国协同最好的单位之一。“一定要把科教资源更好地组织起来,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样板。”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

  支持河北高校建设省部共建学科

  河北日报记者 王敬照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补齐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而河北省发展的瓶颈在于科技支撑不足,根源在于缺乏高水平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建议,与京津地区的一流高校合作,在河北省重点高校实施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王志刚表示,河北省高校在人才竞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不仅人才引进困难,一些在职的业务骨干也纷纷流向京津高校和科研单位。更为严重的是河北省青年人才的流失,高中学生考大学时,一流的学生首选“北上广”高校,而这些青年才俊大多数不再回河北就业;在河北重点骨干大学就读的本一、本二学生,毕业报考研究生时又是极少选择河北高校,而河北高校所招收的研究生正在逐步转向以本三学生为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河北省人才队伍匮乏。

  王志刚建议,在河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6所重点骨干大学筛选水平相对较高、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行与教育部共建,建设经费由教育部与河北省共同分担,五年一个周期,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

  对于学科平台的建设问题,王志刚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要把省部共建学科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具体指导,河北省政府抓落实;学科数量以30个左右为宜,每个学科5年建设经费1亿左右;出台具体政策鼓励京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到平台工作,对河北省内入选平台建设队伍的专家,其子女参加高考享受京津户口待遇;纳入此计划的学科,全部纳入本科一批招生;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等途径,为河北省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责编:胡雪蓉、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