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责任
“9.3”阅兵日上威武的装备方阵在世界的瞩目下通过天安门广场,“神舟”与“天宫”在苍茫宇宙准确“一吻”,“嫦娥”探测器环绕月球飞向更远深空……这些耀眼的科技成就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
这其中饱含了北理工几代科技人员的心血,蕴含着北理工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注重重大科学问题凝练和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提炼的精彩笔触,印证着北理工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学迈进的坚实步伐。
“十二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工作紧紧抓住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和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发展”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研提升发展战略”,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走“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作为主攻方向,以强化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动力,以凝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保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产生了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科技成果,学校综合科技实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科技投入总量近100亿元,其中国防科技投入接近科技投入总量的70%,居全国高校前列,体现了鲜明的国防特色。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2项,其中包括体现国家重大创新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体现重要科学发现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牵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数方面,北理工居全国第3位。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荣获首届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授权国防专利和有效国防专利数均为全国高校第一。
“十二五”期间,学校国家级平台增至8个、省部级平台增至43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获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电动车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北京市首批高精尖中心—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国防科研为主体、军民融合、结构合理的科研新格局。北理工在国防科技和国家重大研究任务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整体科技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坚持军工特色 服务国防科技
建校以来,北理工始终面向国家安全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光荣传统和鲜明特色,这也成为北理工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服务国防是北理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体现之一,北理工人已将这份矢志军工的精神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5年秋天,北理工的师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在‘9.3’大阅兵里的武器装备,不是北理工研制的,就是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这句话源于北理工参与了本次阅兵27个地面装备方队(其中作战装备方队23个)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的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涉及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与对抗、火力指挥与控制、先进制造、军用信息和对抗、先进材料与工艺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北理工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和为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受到世人瞩目。北理工获得大阅兵 “装备保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一场大阅兵,不仅呈现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也展露出北理工在国防装备领域研究的卓越贡献。
2015年初,正当全国上下关注新一期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结果的同时,一项由北理工牵头的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低调公布,这项以“CL-20”技术为核心的国防科技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CL-20合成能力的国家,对于中国国防建设的意义深远,不可替代。这种当今国际上能量水平最高的笼型高能量密度材料,浸透了几代北理工火炸药人三十余年的矢志不渝、艰苦攻关的心血与汗水。
目前,北理工高效毁伤领域是学校最具传统和优势的特色专业领域,为各时期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已经形成涵盖多学科的完整学科体系、若干国家级科研平台、一大批高端人才和研究团队。如某弹药技术研究团队,攻克了制约串联攻坚系统小型化、威力化技术难题,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某特种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十年潜心研究,在特种功能材料和水中装备复合机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引领我国新一代水中兵器的诞生和发展,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继续保持在装甲车辆研究领域的优势,实现我国装甲车辆由单功率流部件分置式到多功率流综合集成式的技术跨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我国装甲车辆由机械传动向液压传动的技术跨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走在“9.3”阅兵第一方阵的99A坦克,同样凝聚着北理工的心血和汗水。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在电子信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北理工毛二可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获得首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是对北理工在雷达系统及实施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肯定。在矢量脱靶量技术方面,提出了交会过程相对运动轨迹的一种测量新原理,历时2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系列靶场特种雷达和我国第一部星载空间目标测量雷达和第一部天基告警雷达,实现海陆空天高速运动体的精确测量,为“神舟”与“天宫”交会对接提供在轨自主防撞轨控保障,确立了北理工在空间合作目标无线电相对定位策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2013年,该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北理工发明的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服务多个领域,获得中国第一幅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第一幅星载高光谱图像等多个第一。该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北理工在制导武器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果。主持完成我国第一个远程火箭弹控制系统,提升射击精度,实现可控,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十二五”期间,继续攻克关键技术,实现远程压制武器的全程精度控制,大幅提升打击能力,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建低着速攻坚弹药技术体系,形成系列化装备产品。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在火力与控制指挥领域继续保有研究优势,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和数字化做出贡献。学校提出陆用武器射击指挥与火控全要素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成功研制牵引火炮火指控一体化系统,实现指挥与火力全要素控制,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分布式系统协同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指挥层面的协调规划、战术层面的行为一致和控制层面的稳定性等问题,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针对某自行火炮武器系统以及军贸产品,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高精度定位定向导航系统,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针对我国东风系列、红旗系列及陆军履带式、轮式及空降型,多个型号自行火炮武器系统和军贸装备,研制出系列化导航系统,并列装。所研制的针对大型武器装备的液压起竖装置的成功应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在武器装备发展关键性材料技术领域形成突破。学校研制的装甲材料直接提高了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能力,有力支撑新型轻型坦克装甲结构设计和新一代主战坦克正面符合装甲关键技术突破,研制的防热涂层、抗激光防护涂层成功应用于导弹发动机和高空无人机;研制出系列化高毁伤后效穿甲弹弹芯材料、高应变率环境新型合金等反装甲材料大幅提高反装甲武器的毁伤能力,大幅提高我国核心装备的服役效能。该领域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十二五”期间,在积极整合已有科技优势的同时,北理工将已有的学科优势积极向前景更为广阔的深空探测领域延伸,服务国家战略。“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在结束绕月飞行后,成功飞跃战神小行星完成探测任务,这条精确轨迹就来自于北理工的精确计算,一条条“北理工轨迹”已经成为我国深空探测卫星的标准航路。完成中国小行星探测工程轨迹设计任务的是北理工深空探测技术研究所,经过近十年对小天体探测技术的执着追求,该团队突破了借力机制天体目标探测评价技术、参数摄动敏感和复杂多约束轨道设计技术,获得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着力基础研究 促进交叉融合
统筹“双一流”大学建设,夯实科研基石,除了继续加强国防特色之外,还应着眼于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学校科技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学校大力鼓励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发展新兴交叉领域,通过独树一帜的“特立论坛”,不断凝练面向未来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在光电技术与系统、能源科学、制造与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科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前瞻性成果。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推动光学工程领域从军用光学发展成为学科融合交叉的学科,形成由一批国内外知名教授和杰出学者组成的学术梯队,建成一批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以光学成像、增强现实和超精密光学设计检测技术为代表的稳定学科方向,成为我国超精密光学、光学成像领域的领跑者。北理工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激光差动共焦层析定焦新原理,开创激光共焦干涉原件参数测量先河,解决激光核聚变关键器件、极紫外光刻机物镜原件等方面10余年的测量难题;在支持多人协作的背面投影显示、自然材质复杂几何表面投影显示及可支持探入式交互的真三维显示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中国科技馆、军事博物馆、解放军总医院等。相关成果获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北理工超前布局微纳制造和微纳光子学等学科,针对超快激光微纳制造中的机理、方法及新材料制备展开了十余年的持续基础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超快激光微纳制造新方法被国家某重大专项采用,形成了新型光纤微传感器等一批成果。另一个方面,超快激光微纳制造也直接用于不同维度石墨烯功能新材料的合成,推动北理工建设石墨烯技术产学研平台。相关成果获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绿色能源领域,北理工从1992年开始致力于二次电池及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工作。提出多电子反应新原理,发明了锂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实现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设计研制出我国第一条镍氢电池自动化示范生产线;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在制造、使用等方面的安全可靠性和能量、功率、温度适应性等性能,相关技术已经成功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益,为未来国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该领域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为我国二次电池与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传统的理工科类研究,近年来学校在国家重大政策、产业等方面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社科类研究成果。北理工在能源经济系统建模、能源经济与能源安全、能源金融与能源市场、碳减排与气候政策,凝聚了一批优秀青年学者,自2012年起连续发布的《中国能源报告》,已经在国内能源研究领域形成重要影响,提交的多份专报信息被政府采用,为国家能源与气候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事农业科技政策、转基因技术经济影响及政策方面研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2015年,学校通过国家基金委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发布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文献分析研究成果被澎湃新闻网评为2015年十大转基因事件的第二件大事;积极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的研究、评估和制定,如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期执行情况评估工作,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科学基金资助与绩效国际评估”,主持起草《“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研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规划》等。另外,北理工每年均发布《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告翔实、全面、客观、多角度反映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况,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决策依据和公众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来源,并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领域的权威报告。2016年初,北理工研究团队发布《2015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涵盖了社会责任治理、员工责任、消费者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社区责任、食品安全与质量七个一级指标,并研究分析了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也成为该领域一份极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加强协同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北理工始终重视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研成果的溢出效应,不断巩固军工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发展。
北理工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针对科研成果数量多、技术门槛高,很难集中在一个企业转化的难题,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尝试组建学科性公司,有效化解学科发展人力资源瓶颈,形成科研投资平台、科研实验平台,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依托学校雷达信息技术优势,在新体制雷达领域先后研发了边坡雷达、探虫雷达、机场异物检测雷达、探墙雷达等,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北理工瞄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民领域科技合作协同发展,将一大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理工属于较早开展军民两用机器人研究的高校。立足原有学科优势,北理工实现了智能机器人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飞跃发展,所研制的汇童系列仿人机器人,通过五代技术发展,实现了无外接电缆独立行走、具有全身运动能力和面部表情高仿真,并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打破国外对高端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垄断。获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5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北京市首批建设的高精尖创新中心,体现了北理工在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实力,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技术中心,代表成果有机器人乒乓球对打、乐器演奏和仿人型机器人等。2015年北理工与海尔、华为联手打造的国内首款家庭服务机器人,引发社会关注。
北京市电动车协同创新中心,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工程任务后,将服务领域从商用车领域拓展至专用车和乘用车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多个重点城市和北京APEC等重大活动中得到批量应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相关成果还输出到欧盟,提高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地位。该方面的技术先后获得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理工火工烟火技术依托学校火炸药学科雄厚的科研优势,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自八十年代起开始自拟项目、自定技术标准,在国内较早开始研发新型环保、安全民用烟花。多年来所研制的冷(低温)烟花、无烟无污染烟花、无硫安全环保黑火药等多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60周年国庆、广州亚运会和2014北京APEC会议。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特等奖。
当前,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是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命题,是使命,也是责任。作为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服务国家需求一直是北理工不变的精神追求,为国不计得失,虽默默无闻,却孕育不凡之力。
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将一如既往地以国家利益为最大利益,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在每个时代抖擞精神,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