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名师刘亦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988年大学毕业后,刘亦工便被分配到北京市朝阳区第八十中学任物理教师。28年来,刘亦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理教学方法,注重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如今,她也已经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
■校长寄语
刘亦工老师师德优秀,严谨治学,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名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希望刘亦工老师恒学善研、不断创新,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在朝阳区高中物理教育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面对一流学生苦练内功
从1988年大学毕业后,刘亦工便被分配到了朝阳区唯一的一所市重点校——第八十中学任物理教师。初为人师的她,深知自己面对的是朝阳区一流的学生,要站稳这个讲台必须苦练内功。因此,她在每一节课前都认真备课,写教案,在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只用了半个学期,刘亦工的教学就得到了学生、老教师的肯定与认可。
刘亦工坦言,她非常有幸第一份工作就在八十中,因为这里有老教师们的言传身教:教书要用心,及时积累,不断总结。这些老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一直影响着她。她告诉记者,比如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给新教师介绍经验时有一个好习惯让她印象非常深刻——随时把看到、想到的问题和想法记在相应的教案上,为以后的教学做积累。受宁老师的启发,刘亦工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即使是信息、媒体非常发达的现在,她也依然保留着看书时做笔记、做卡片的习惯。
将抽象变具象创设物理情境
“什么是电动势?”当第一次在课堂上抛出这样的概念,刘亦工看到学生们都蒙了,紧皱的眉头和困惑的眼神,即便在她按照教案流程讲完后,依然留在很多学生脸上。
“咱们先来看一张照片。”当屏幕上出现水泵的图片,同学们的眼里一下有了光彩,还没开始讲课,就议论开来,“老师,这我见过,是水泵。”“可以产生压力,让水流动。”看同学们讨论得热闹,刘亦工趁热打铁,“今天咱们讲的跟这个相关。”紧接着,刘亦工制作了演示实验,孩子们脸上一脸求知的兴奋……从水流到电流,从克服重力做功到克服电场力做功,再到电动势。同样的教学内容,几年后刘亦工的课堂上已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把枯燥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觉得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了物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初为人师时,刘亦工觉得物理和物理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但真正走进课堂、站在讲台上教学时,她才意识到差别太大了,这需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其中还有结合教学法知识及学生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她又慢慢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在授课时必须联系实际,介绍物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她就采用演示实验或举例说明的办法,帮助学生在一定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知识。比如讲“光的偏振”,首先类比绳波介绍横波有偏振现象;然后让学生用偏振片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再启发学生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偏振的特点在哪些方面还可能有什么应用。
教学教研硕果累累
随着刘亦工教学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给她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自1996年开始至今,她一直带高中理科实验班,在日常物理教学之余,还承担物理竞赛辅导的工作。为了让自己尽快胜任,她阅读了一系列有关物理竞赛的教材,做了大量的竞赛题,利用晚上等课余时间给学生讲知识和方法,练习题和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带的学生中有一名学生获北京市一等奖、四十余人获市二等奖、一百多人获市三等奖,她个人也多次获中国物理学会、北京物理学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不过,在28年的教学生涯中,刘亦工老师也遇到过困难。她告诉记者,在教龄十年左右时,她曾遇到过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备课、讲课重复过去,没有新意,想改变但无从下手,如何突破自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不过,她并没有沉陷在困难之中。通过学校领导、高中物理教育专家的指点,她领悟到只有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断创新,及时总结、反思固化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然而,最终帮她克服困难的妙招则是多跟学生互动,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找到物理教学的乐趣。
除了做好教学实践外,刘亦工老师还十分看重教学研究,注重用科研指导教学,努力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研究型”教师。迄今为止,她共撰写教学科研论文获全国、市级二等以上奖项共5篇,教学文章发表于核心刊物上共3篇。所带的9届毕业班在高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先后有40余名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京华时报记者张晓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