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钱,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开花

2016年01月14日09:04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钱,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开花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新营中学,学生在新建的塑胶操场上开心地打篮球。

  本报记者 张滢 摄

宁夏乡镇初中的营养午餐。资料图片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沙塘镇清泉移民幼儿园,男孩们在用回收的饮料罐做游戏。

  本报记者 张滢 摄

  373.73亿元!2016年一开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就亮了“家底”。这是2015年全自治区的一般预算收入,也就是宁夏一年的实际可用财力。

  有收入,自然就有支出。对比另一个数字,887.66亿元,这是同时公布的2015年宁夏用于民生的支出。换句话说,在与老百姓关系最紧密的教育、就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上,宁夏投入的资金高达自治区财政本级收入的2.3倍。

  用于保障民生的投入中,固然有国家转移支付的一大部分,但就宁夏本身来说,兜里的钱如何花出去、花在哪里,体现了自治区各级党政部门鲜明的执政取向。不仅仅是2015年,早在2007年,宁夏就首创了“民生计划”,并逐渐引入法治程序。9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老百姓看来,“没什么比娃娃上学更让人挂心的了”。相对应地,近年来,宁夏的教育民生工程把钱花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宁夏模式”,真正让孩子们受益。

  营养改善计划为健康奠基

  做好做细常规的同时做加法

  快到午饭时间,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张程乡李哈拉村五组牛家湾小学的院子里,羊肉、土豆、胡萝卜、洋葱、青椒混杂在一起炖煮的浓厚味道,满院飘香。

  学校厨房里,明晃晃的大灶呼呼冒着热气,马英老师的爱人哈大姐手拿大汤勺,正在为学校20多个孩子煮烩面,香味就从这里传出。

  整洁的厨房,一应俱全的设备,熟人“升级”而来的本地厨师,家一样的氛围……这是宁夏山区村小每天中午常见的景象,也是宁夏稳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程一个最微小的缩影。

  固原市西吉县将台中学,现有学生1578名,属于宁夏农村在校生较多的一所寄宿制初中。千余名学生,他们的三餐又是如何供应的呢?

  一手拿面团、一手持刀,一按开关,“刷刷刷”,均匀的面条直接落入大锅里——这是削面机器人在工作。在将台中学食堂干净整洁的后厨,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令人惊讶:不仅有全自动洗碗系统、全自动洗菜机,还有全自动炒菜机、全自动米饭生产线,一条机械流水线可以一次性把800斤生米蒸成米饭。

  有了现代化的厨房,学生的早餐不再只是天天单一地吃鸡蛋,有蛋糕、包子、烙饼等多种选择,午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早餐、午餐免费后,再通过‘一补政策’,住校生一天三顿饭基本不用花钱。”校长田国璟说,现在学校食堂能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通过实行错时用餐,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就餐需求,还能为周边的将台乡中心小学以及9所村小配餐。

  不论是负责20多个孩子吃饭的哈大姐,还是负责几千人吃饭的将台中学食堂,都是宁夏营养改善计划最基层的忠实执行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李秋玲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目前,在宁夏教育厅的组织实施下,该项工程已惠及西海固地区11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以及自治区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共计28万名学生。

  和其他省、区执行的每生每天4元营养餐补助国家标准不同,宁夏的标准不仅高而且细。从2015年起,自治区财政从不怎么宽裕的腰包里,又为每个孩子每天添上了1元钱。加上自治区2010年起实施的营养早餐计划,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鸡蛋计划”,标准是每个孩子每天6毛钱。这样下来,每个孩子每天的营养餐补助标准就达到了5.6元。此外,5万名县城义务教育寄宿生每天还享受一个熟鸡蛋。

  5.6元意味着什么?用当地市场价来衡量,可能连买一盒快餐都不够。固原市西吉县教育局副局长王自元算了一笔账:“营养餐用到的米、面、油、蛋、盐等食材,通过政府采购,光是原始价平均下来就达到每生每天5元钱。”

  可这有限的钱硬是在宁夏教育人的操持下,不但让孩子们吃饱了吃热乎了,还在往“吃好了”的方向不断迈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办法很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一句话:做好常规的同时不忘做加法。

  首先,配套设备及时跟进,不让学校做无米之炊。近年来,宁夏共筹措资金5.8亿元,对11个县(区)供餐学校的食堂进行了新建和改建,配齐了餐厨设备。即使是位置偏得不能再偏的村小,学生少到不能再少的学校,都按同样的标准配备。

  其次,用良心人,办良心事。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之初,面临着人员匮乏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原州区一举招聘了500多名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厨艺好的本地厨师。“就在家门口工作,为本乡本土的孩子服务,老百姓的眼睛都盯着哩,没有哪个厨师不尽心的。”原州区教育局副局长赵忠全说。

  最后,加强监督,重视每一个关注者的意见。西吉县纪检委、县教育局定期巡查各所学校,确保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卫生安全和资金安全。县里还成立了由家长、教师、宗教界人士、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经常进行检查、试餐,并反馈意见。营养餐刚开始实施时,王自元常接到家长打来的投诉电话,说的都是“芝麻小事”,一位家长连自己孩子吃的鸡蛋比以前小了都要跟他抱怨一番。王自元耐着性子对家长好好解释,几次下来,家长的态度缓和了。王自元转而聘请这位家长加入监督委员会,请他参与营养餐把关工作。

  更大范围的监督在自治区这个层面上展开。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专门开发了营养改善计划监管系统平台,通过数字化系统对各县(区)学校基本信息、食堂建设、食谱制定、财务账目以及食材采购的数量、价格、食品留样等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的监管智能化。宁夏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过程中实现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零事故”,被教育部作为“宁夏模式”向全国推广。

  自治区营养改善计划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近3年全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地区的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率由4.7%降低到3.9%,贫血患病率由8.6%降低到7.6%,体重正常率由42%提高到43.9%。“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我们宁夏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李秋玲自豪地说。

  创造性破解学前教育难题

  钱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两手抓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乡中心幼儿园这个冬天刚刚落成,园长刘刚正兴奋地带领老师们忙进忙出。

  在周边西海固冬季常见的萧瑟黄土沟壑的映衬下,幼儿园教学楼显得出挑而亮眼。和蓝天呼应的天蓝色楼体线条,橙黄、嫩黄交织的窗框,敞亮的大玻璃窗,楼道中遍布暖气管、片……

  对,这才是幼儿园该有的样子。而要实现“该有”的样子,进而提升乡镇及以下学前教育的覆盖面,对于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来说,都是难题。

  “宁夏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谈起学前教育,李秋玲坦诚地交了家底。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从2014年起,宁夏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

  和许多地方选择大兴土木兴建公办幼儿园、眼皮子底下的适龄娃娃却无园可上的情况有所区别,宁夏在提升学龄前儿童入园比例上,有着自己的“土”办法:从县级层面,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引导孩子分类进入各公办园(班)。首先保证每一个乡镇都有独立的中心园,或者依托办学条件良好的小学建设校中园。人口少或者条件不具备、不适合办村级幼儿园的,就让娃娃在教学点跟着一二年级孩子随班就读。只要是能让娃娃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成长的办法,就都可以采用。

  “土”办法,只意味着用最经济的办法做事情。办好学前教育,投入仍然必不可少。以西吉县为例,从2011年开始,该县先后投入9058万元新建或改建了西吉一幼、三幼等3所县城幼儿园,以及马莲、偏城等20所乡镇幼儿园。项目实施后,共新建、改建幼儿园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新增幼儿教学班180个,新增学前教育学位5400个。目前,该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到55%。

  当然,光把钱花在盖楼和购买教学设施、用具上,远远不够。近两年,固原市隆德县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农村幼儿在校中园就读,和小学的哥哥姐姐们同进同出。到了中午,小学生吃起了免费的营养午餐,幼儿园的孩子则由家长领回家吃饭。时间久了,小孩子看着哥哥姐姐的饭菜眼馋,闹个不停;家长接来送去,还要耽误时间做饭,也有意见——“同样是上学,怎么我们的孩子没饭吃?”

  面对尴尬,隆德县教育局选择了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直面问题。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该县开始为1412名农村学前幼儿提供免费餐。平均每个孩子每天4.6元,包括早餐0.6元,午餐4元。一年下来,仅此一项,就需要县财政投入近200万元。

  200万元,对于一个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元、贫困人口比例特别大、没有工业、靠天吃饭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这项投入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通过县人大形成决议,有了切实的制度保障。” 隆德县教工委书记张顺才说。而这,也使得该县成为宁夏全自治区唯一一个为农村学前幼儿提供免费餐的县。

  提供免费餐,仅仅是隆德县保障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举措之一:从2015年开始,实现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县财政全覆盖,为每个农村幼儿下拨每年300元的公用经费,免去其每年35元的教材费,每年投入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工资共计280万余元……投下去的是纳税人的辛苦钱,提起来的是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目前,该县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已达60%。每年县里的政风、行风评比,教育系统当仁不让地排名第一。

  幼儿园办起来了,最大的问题反而来了。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

  固原市原州区,通过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公办园与民办园结对帮扶等多种办法,把学前教育办得红红火火。2011年之前,全区只有3所公办园。到2015年,公办园达到28所,在园幼儿5000多人。算上在民办园就读的8000多名孩子,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9.5%,远高于宁夏平均水平。可问题一样存在:幼儿教师缺口比较大。

  “1983年,原州区的前身——当时的固原县,共核定了113个幼儿教师编制。到现在,30多年了,一个编制也没增加。”2014年之前,面对公办教师的巨大缺口,原州区教育局副局长赵忠全也曾一筹莫展。

  “教师缺口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解决大问题,要有大思路、大格局。李秋玲介绍说,从2014年起,从自治区层面,开始试点购买民办学前教育服务。选择全自治区的20所民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发放助学券、购买学位、补贴教师工资、提供管理服务等方式,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学品质,以缓解群众对公办园的迫切需求。试点园实行与同类别公办园相同的收费标准,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同时激发民办幼儿园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到2015年,该项试点已经增加到每年60所幼儿园,年经费投入达到2000万元,17000多名孩子从中受益。2016年,年投入还将加大到5000万元。

  与此同时,在公办园内部,一次对现有编制的重大突破也将成为现实。国家层面没有给幼儿园增加教师编制的政策依据,自治区只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和编办沟通,能不能设置200名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员,给每个县主要的幼儿园都配到位。”李秋玲透露,“这些受过专业学前教育的指导员,会像‘种子’一样,把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到各地,生根发芽,给农村娃娃带来发展的希望。”

  下功夫改造学校办学条件

  大小学校整体设计分类实施

  往年,只要一到冬夜,固原市隆德县联财镇联财中学校长杨凯就焦虑得睡不着觉。

  宁夏山区、川区的冬天漫长又寒冷,对于不具备集中供暖条件的农村来说,取暖是个大问题。以往,大家都在屋子中间架个烧煤的火炉子,既能取暖还能烧热水。“方便是方便,就是晚上容易一氧化碳中毒。尤其在寄宿制学校,人员集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尽管每次小心又小心,危险还是很难避免。”

  现在,像杨凯一样悬着心的人们终于能放心睡个好觉。自2013年起,宁夏开始实施所有农村中小学的供暖设施改造项目。到2015年取暖季之前,改造已全部完成,自治区共投入资金2.73亿元。至此,宁夏农村学校正式告别火炉取暖的历史。

  了解情况的人会知道,学校供暖,远不是把设备配齐那么简单。在一些寒冷地区的学校,受经费限制,守着锅炉却让学生挨冻的现象也不算罕见。在宁夏,学校的供暖承受能力,经过了有关部门的严格测算,为学校配备的供暖设施也相应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多的大校,采用数控锅炉采暖。由于学生人数和学校经费总量成正比,学生越多,学校经费总量就越多,取暖的费用不会对学校的运行产生太大影响。杨凯所在的联财中学就是个千人大校,安上了数控锅炉,细算下来每年实际的采暖费用大约在16万元,比用火炉子的费用是高一些,可按照杨凯的话说,“宿舍里暖乎乎的,学生睡得香,比什么都值了”。

  另一类是30人以下的教学点,采用电暖。按照各县的实际情况,安装暖气片或空调。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可以计算出一间用电暖的教室一天的电费使用情况:以安装电暖气片为例,一间教室大约30-40平方米,安装3组暖气片,一组暖气片的耗电量在1200-1500瓦,一小时耗电3-4度。当地的学校享受优惠电费,每度电0.45元。一间教室按一天6小时取暖计,一天的花费在12元以内,即使是教学点负担起来也不算重。

  采暖设备改造,只是宁夏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改善一个小小的侧面。

  从2013年起启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场改造项目,至2015年共投入资金2.52亿元,涉及农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场改造项目学校278所,改造田径运动场235个、篮球场210个、排球场111个。

  从2015年起实施的农村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改善项目,到目前已由自治区安排并下达改造资金6047万元,改善了200个农村教学点的基本办学条件。目前,已经改造完成的教学点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彻底告别了土房子、泥台子。

  尽管由国家主导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已经开始,但宁夏此次的改造显得更因地制宜——不仅改造了校舍、校园,还把围墙、厕所、配置教学仪器、配备桌椅等原来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纳入进来。

  前不久,西吉县将台乡韩塬教学点的旱厕改造完成了,这可解决了校长王建军的大问题。按照当地的“土”说法,以前学校的旱厕是“溜坡儿式”的,粪池容量固定就那么点儿。别看教学点只有20来个学生,粪池常常不到一个礼拜就满了。“今时不同往日啊,现在很少有农民到学校抢粪种地了。教学点还得花钱雇人把粪拉走,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王建军不止头疼,心更疼,“这些钱用来改善娃娃们的学习条件不更好吗?”

  改成“悬挂式”的旱厕以后,储存量加大了,清理也更容易了。王建军算是闹明白了,“有些钱该花还得花,花了是真正为孩子们办好事。”

  健全资助体系防因贫辍学

  各学段无缝对接帮扶全到位

  630万的总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就有328万人,占全区人口的52%——这是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宁夏人口数据,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大的区情。

  宁夏山区、川区的农村,低收入家庭比例很高。在这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孩子上学怎么办?怎样保证他们从走出家门上幼儿园,到离开家上大学、上研究生,一直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政策帮扶?“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怎样真正从纸面上落到实处?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宁夏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青虎经历了宁夏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的全过程。从2007年自治区出台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意见,到8年来的大力建设与实施,到目前,宁夏已经建成了从学前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的“无缝对接”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绿色通道等。

  数字很枯燥,但又足够说明问题:

  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资助范围,资助全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前两年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宁夏在中南部山区经济相对落后的10个市、县(区)开展了学前一年教育资助制度试点工作,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学前一年教育资助范围扩大到全区25个市、县(区),实现了全覆盖。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又将学前教育资助范围由一年扩大至两年,符合资助条件的学前儿童每人每年可享受1000元的保教费补助,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慈善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的资助制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三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费、杂费,免费提供国家和自治区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学生免除学费,并按生均2000元的标准补助。除体育、艺术类及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经批准高于补助标准的部分可以继续向学生收取外,所有中职学校不得再收取学费。

  在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国家助学金资助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十二五”期间,宁夏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现了应贷尽贷,贷款人数及金额不断增长。2015年,自治区共有60799名宁夏籍高校学生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金额3.7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4.7%和22%,贷款人数和贷款额度均再创历史新高。助学贷款本息回收情况良好,根据全国数据系统显示,贷款还款率高居全国第一位!

  与此同时,在国家和自治区学生资助政策的引导和感召下,宁夏社会资助力量异军突起,已经成为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如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从2011年起资助自治区考入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截至2015年已累计资助学生10万余名,资助金额达到2.97亿元。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宁夏是在用实际行动诠释这句话。”杨青虎如是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