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之歌
正在支教的“蝈蝈璋”火了
“正在支教的‘蝈蝈璋’”火了!这个在短短几个月内,点击量一路攀升的微博账号,来自21岁的女大学生郭璋。
去年9月,郭璋本科毕业,经过一系列考核、选拔,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如今,她已是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学校的初一班主任,肩负着整个初一年级的语文、政治、综合课程教学工作。
从支教开始,这个“90后”女大学生就用微博记录下自己支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微博里,她将自己的42个学生唤作“我的娃娃们”,字里行间的乐观、感悟和成长,向身边的年轻人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世界那么大,你们应该去看看
“带心上路,一切俱足。”是郭璋的支教宣言。新学期的报到工作,就让初到支教点的郭璋五味杂陈。看着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来校报到的孩子们,郭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第一篇支教日记里,郭璋写道:他们一个个瘦小得并不像初中生,我第一次感到原来“留守儿童”这个词离自己这么近。
这些家长,大多并不知道什么是“支教”,只知道学校来了年轻的新老师,他们就放心了。这种没有理由的信任,让郭璋和队友们倍感责任重大,“一年的时间也许改变不了太多,但我们一定全力去做”。
第一堂语文课,郭璋带大家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念到“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时,一个平时看起来怯怯的女生却高高举起了手——“老师,你见过海吗?海是什么样子?”
“别说是海,有的孩子长这么大连县城都没去过。那42双眼睛直直盯着你,屏住呼吸等你回答“——这对郭璋的触动很大,“这里的教育水平虽比不上城里,但娃娃们从不缺乏对学习的热情”。
郭璋开始用心搜罗一些科教片放给孩子们看。有时,她还会打开国外同学的朋友圈,那些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大学生活让孩子们吃惊。“我就是想让他们切身感受,然后决心一定要用功读书,到外面闯一闯”,“世界那么大,你们应该去看看!”
教学资源有限,加上大部分孩子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娃娃们的基础普遍不好。第一次课堂小测验,全班42人只有1个学生全对,还有4个学生交了空白卷。于是,每天一考成了郭璋的课堂惯例。
她琢磨出一套自己的考试方法: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派5名代表。黑板上分出的4块区域内,各组代表接力上台、同时听写,如果场上同学书写错误,由补位同学继续。最后,决出优胜小组和表现最佳同学。
“这里的娃娃们,特别需要鼓励和肯定。”郭璋想带给他们一些新鲜、有趣,和之前不一样的东西。每次,获胜或答对问题的学生都会得到奖励——由小郭老师亲手制做的手工,或是网购来的小作业本、笔筒,等等。
小郭老师还有更多惊喜。她会跟娃娃们说,明天每个人都有礼物。结果,孩子们第二天就会发现“又是一黑板的‘礼物’”——放学后,郭璋常常留在教室,把第二天的题目抄在黑板上。一大早看到一黑板密密麻麻的字,“孩子们惊讶又可爱的表情”是郭璋最大的“成就感”。
在郭璋和娃娃们努力下,全班成绩明显提升,郭璋也因此获得了“星级教学能手”称号。颁奖仪式上,42个娃娃齐刷刷站起来为她鼓掌。
和“我的娃娃们”一起成长
对郭璋来说,来到刘家洼有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第一次听到孩子对自己说“老师好”;第一次领到劳动所得,虽然并不多;第一次生活的全部由自己一人打理;第一次感受民风淳朴;第一次像自己的初中老师那样,当“窗外的眼睛”……
小夏(化名)是班里很努力的一名女生。一次,小夏的妈妈来找郭璋,想请她给小夏补补课。“看得出,阿姨刚干完农活,裤脚沾了泥。天还下着雨,我让她们进屋,她们没说话,但眼神却很坚定地拒绝了我。小夏的妈妈不停向我打手势,我才明白她是一名残疾人。”郭璋的微博记录着当时的情形。
“让我感动的是,送母女俩离开时,小夏的妈妈突然指了指我的衣服——意思是上面有水珠,接着就要把自己手里的伞递给我。”那一刻,郭璋觉得自己为孩子们做得太少,孩子和家长们对“小郭老师”的信任和期望却都很高。
“就像孩子无声地鼓励母亲、尊重母亲;就像母亲无声地为孩子学习着想……”郭璋写道,“支教的经历太珍贵了,这也是21岁的我不断成长的过程”。
每到周末,总有学生早早跑到宿舍门口喊报告,不为别的,只为跟这个会说东北话的老师聊聊天。“他们三三两两地来,都背着手、笑嘻嘻,让我猜手里拿的什么东西。我嗔怪:老师不是说过什么都不要送么?拿了什么都要带回去的!”娃娃们一听急了:老师你看!手都一伸:几颗剥好的核桃、完完整整;一朵小花,嫩黄嫩黄;一片写着节日快乐的叶子,字迹工整……“说着,一个学生把核桃送到我嘴边:老师,我这个剥得比他的好,你吃我的!看我放进嘴里,他们一起笑着跑开了。”
“我并不是第一次吃核桃,但这次,最香!”孩子们四散的背影,又让郭璋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下晚自习,走出教室的郭璋自语了一句:怎么这么黑,都看不见路。回宿舍路上,她却觉得好像渐渐没那么黑了。“咦?怎么还有一束亮光跟着我?”一回头,两个女生跟在后面不远处用电筒在给郭璋照亮,看老师发现就立即转头跑开了——“此时,我已到了宿舍楼下,心里也有了光亮”。
从不熟悉到和娃娃们的亲密和默契,郭璋的新技能也在不断“get”:以前不会做饭,现在却学着做东北菜给娃娃们吃。学缝纫、学骑电动三轮车家访、学手工给娃娃们做奖品……与此同时,郭璋对很多事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看上一件衣服,只要合适就买,现在却会反复想一想——“那一件,够我的娃娃们多久的生活费呀!是这个地方、这里的人教会了我感恩、包容和多方位思考,让我对人生和职业选择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年的时间不长,我能给娃娃们留下点啥
转眼,凛冽的寒风刮起。这个冬天,郭璋第一次“使用”朋友圈,让娃娃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
那是刘家洼幼儿园一位老师的微信:3个孩子的衣服特写——大冬天的小单鞋、磨破了袖口的薄棉袄、看不出本色的裤子。下面的文字:留守儿童心里有多痛我无从知晓!但我看见了,他们的冬天有多冷。没多想,郭璋立即点开群发功能,将这条信息转了出去。
“不到两分钟,朋友圈里就炸开锅!”不断传来的询问和关注,让郭璋头一回觉得自己的手不够用。之后几天,这条微信在朋友圈里持续刷新,不断有大大小小的包裹从全国各地寄来,很多包裹都未署姓名。
郭璋曾担心寄来的衣服会太破旧,“但每一个包裹都在告诉我,我的担心多余了”。包裹里,不仅有时令的棉衣棉裤、帽子手套,有个书包里还有各色糖果,“所有衣物都干净、整洁”。更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有一个包裹里的四件棉服全部崭新,不同颜色、不同尺码。郭璋试着按照电话打过去,那端是淘宝卖家,说不方便透露买家的信息。
“‘寻问’至此结束,虽然还是不知道是谁寄来的,但感谢二字必须表达!”郭璋在微博里说,这场爱心接力让娃娃们获得了更多的正能量,孩子们会更能体会“感恩”的含义。
“一年时间不长,如果我离开了,一定要给娃娃们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每次改完作业的静夜,郭璋都会这样想。
天越来越冷,一节课下来手脚冰凉,看着不时搓手、哈气的娃娃们,郭璋有了个想法。从没动过针线的她,拿起剪刀,找来42块丝棉、42块布,打算利用周末大干一场,为娃娃们缝制42块坐垫,绣上学号,“让娃娃们坐在教室,暖暖的”。
“绣学号不是难事,毕竟没少玩过十字绣。”可棉花装进布里怎么收口呢?求助“百度”,结果并不如意。学校的幼儿园老师看到郭璋的“女红”,笑了,手把手教她。果然,进度快了不少。从一开始的“太丑太丑”,到四五个以后的“还行还行”,再到十几个的“娴熟左撇子针法”,最后,郭璋还学会了使用缝纫机!
“老师奖给我的葫芦画真漂亮,以后我还要多回答问题”、“老师做的糖醋排骨真好吃,我也要学”、“老师用笔芯给我们缠的笔真好用“、”老师讲了好多新奇事,我也要上大学去体验”……看着这个日益向上的班集体,郭璋终于明白自己该给娃娃们留点啥了——
“我要让他们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奋发进取的人,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这就是我离开这里时,能留给他们最好的东西。”郭璋在微博里写道——在山的这边,我要与我的42个娃娃们一起成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