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冲刺找位置 高校图书馆成了大型自习室?
1月初,各大高校陆续进入考试周。早上6点,天还没亮,雾气尚未散开,重庆某高校的图书馆外已经排起了长队。队伍中,有人一边跺着脚一边吃着早点,有些则念念有词地小声背书,时不时低头看一眼手里的课本。
7点不到,图书馆的大门打开,队伍瞬间就散了,大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去,寻找最佳位置。
“大家这么早来都是为了抢占自习室的座位。”该校大四学生周晓说,虽然考研已经结束,但是由于学校已经进入了考试周,同学们要复习备考,所以图书馆仍然人满为患,去晚一点儿根本占不到位置,“唯一的区别就是研究生考试结束之前图书馆开门5分钟就占不到位置了,现在15分钟还能找到一两个吧”。
图书馆本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地方,但如今,图书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个大型自习室,其原有的功能渐渐被遗忘了。
无事不去图书馆,去则自习做作业
笔者近日走进北京某高校图书馆,一层是电子阅览区和杂志区,二三四层是中外文书籍,每层都有沙发桌椅,供读者歇息。
在阅览区,一些同学在书桌上奋笔疾书,有的还在使用电脑写作业、查资料,只有少部分同学,前往书籍区借书阅读。该馆一位管理员说:“图书馆里每天学生很多,一开门就涌入很多人,尤其是期末,都没有空位,有些同学只能去走廊里学习,他们有做作业的、复习的,但去借书的同学却不多”。
肖方是该校本科生,正在图书馆复习准备期末考试,她坦言,平时来图书馆都是写作业、学英语,“很少借书看”。本科也就读于该校的研二学生陈宇说,“我平时来图书馆也是上自习,写论文的时候借书会多些,我们学校有个专门的学生论文库,查阅挺方便的。”
去年一年,重庆某高校大四学生任欣几乎天天都泡在图书馆,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她笑称自己“已经在图书馆安家了”。
“学霸?我算不上,只是为了考研才来刷题”——任欣说,自己在大三下学期之前很少来图书馆,最多来个一两次借本书就走,期末的时候来得多些,背背书,刷刷题。
她说自己身边的人大多都是这样的,不是为了考试上自习很少有主动来图书馆的。
笔者通过网络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近300名大学生中,有52%表示不会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书籍。
张世是东北某院校的大四学生,现已成功保研,自称这学期一次图书馆都没去过,“有事天天去,没事一年都不去”。他口中的“事”,是指“写作业,开学时去借阅一些专业教材”。
“无事不去图书馆,去则自习做作业”,似乎是不少大学生对待图书馆的态度。
书籍越来越丰富,来看书的人却越来越少
与张世相反,张恺则是图书馆的常客,就读于广州某高校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
除了正常的上课和课外活动,他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借书看书,3年半的时间里,他大概借阅了300本书。
张恺宿舍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有《电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之类的专业课书籍,还有许多人文社科类书籍,如《大学》《汉书》《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谈美》《人间失格》等。
他经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找各种书看,他说,“我身边的人经常去图书馆的不多,只是期末时的图书馆人会多些,有时候看看周围的人,清一色地在看高数微积分、四六级、GRE。”
南京大学的赵涵一也特别爱书,曾参观过1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赵涵一被不同大学图书馆或大气或精致的建筑风格打动,每次都想沉浸于书海不再出来。但这么好的环境,她却发现书籍阅览区只有寥寥几人,而自习区却人满为患,“可能是我太理想化了吧,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谁不会想为自己的未来多加些筹码?也许,图书馆变自习室有其必然逻辑”。
西南某高校图书馆的一位副馆长说,“我们学校这两年书籍是越来越丰富了,可真正来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更多的同学只把这里当成自习室了。”
他认为这一方面是电子阅读越来越便利,有些同学觉得没必要来借书,而与此同时便捷的网络通讯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也分散了学生的阅读精力,放在阅读上的时间确实少了。“其实这不仅仅是大环境的问题,图书馆在发展上确实存在跟不上‘时代’的地方,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能更符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才能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地发展物理图书馆”。
“高考报志愿时,觉得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图书馆,而如今,电子产品日益丰富,每天拿着手机刷刷刷的我,到底有几日来过这图书馆,看着这满架的图书,我是否真的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呢。”一位大学生在朋友圈这样感叹道。(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