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发掘诵读的教育价值
人物介绍:
韩兴娥,山东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语文教师, 齐鲁名师。她曾用开学和期末各两个星期就完成语文课本教学并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剩下的时间和学生在课堂上共读课外书,这一创新尝试影响广泛,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突围”的大讨论。韩兴娥新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上下册)总结了近十五年进行“课内海量阅读”的教学实例,成为众多一线老师阅读教学的实操手册。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也写过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但那时只知道诵读的重要性,却没有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开心、有成效的方法。十多年前,精讲课文、做练习题的常规教学内容已使我产生了深深的厌烦,学生不爱听老师还得咬着牙天天讲的生活,让我无限向往退休的日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不用我多说,大部分教师至今还在经历着。在我跟着语文教学的大部队走了13年却依然找不到感觉时,2000年,我开始从一学期教一本课本,到两本、三本……如今,我的一年级学生一学年读了近千首儿歌和5个版本的课文,孩子们入学这一年天天读书,教室里每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入学一年时收获满满,我的学生都爱上了阅读。
如何读得开心,读得有效
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便开始读书。
首先是听《声母歌》,播放器中开始播放“b p m f d t n l g k h……”,旋律是学生熟悉的儿童歌曲,但歌词换成了23个声母。小孩子初听感觉新鲜却不会唱词,老师先一组一组地教“歌词”:
“小朋友请看第一幅图,收音机在播放音乐,跟老师念三遍‘播放音乐b b b’。”
“小朋友请看第二幅图,小男孩在爬山坡,跟老师念三遍‘山坡山坡p p p’。”
“第三幅图中的两个孩子在做什么?”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过之后,再要求他们跟老师念三遍“小孩摸人m m m。”
“第四幅图中的爷爷在做什么?”小朋友回答之后,同样要念三遍“佛祖佛像f f f。”
学完这一组字母,再让孩子伸出手指指着带彩图的声母表跟着录音唱《声母歌》。反复放几遍后,老师再往下讲一组或几组字母。
学一组字母的过程中老师要讲解,师生有问答,但小孩子的读是贯串其中的。每讲完一组字母或几组字母,就完整地听几遍字母歌,通过各种措施哄着小孩子跟着唱,听到哪个字母,手指要跟着指上。这样大密度地反反复复地或读或唱,一个课时,就把47个字母整体输入到小孩子脑中。《学拼音儿歌77首》已投入教学两年,像上海的朱霞骏等教学效果明显的老师都懂得“讲”是穿插在“读”中的休息而已,“讲一讲、议一议”是为了让孩子读得开心而已,千万不能把“讲”当做课堂的重点。“读”无论在哪个年级段都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出声诵读在低年级段占用的课堂时间必须足够。我的课堂基本上按“读——议——读”的程序进行。
低年级如何诵读
教低年级学生读儿歌,首先要领读。谁来领读?老师领读显然是抢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领读又担心孩子预习不充分,领读时出错。我比较倾向于放录音,因为放录音时,老师可以把精力放到观察学生身上,时刻提示那些走神的孩子把精力放到读书上。我按学号分给学生每人一个单元录音,要求以单元序号为录音文件的名称,不愿意录的、愿意多录的安排好。于是上课时,学生跟着同学的录音念,孩子们听到同学的声音从播放器中传出来感到新鲜,听完录音后奖给“播音员”小奖状。后来,我虽然每学一本书前,还是继续让学生录音,因为录音是最有效的准备,反复录、反复听才能保证小老师读得正确流畅,但录了音并不播放,让“真人”上台领读,“真人”领读更容易让“小老师”产生成就感。
领读之后简单一“议”,比如这首儿歌《同床异梦》:
金铃玉玲,
同床异梦。
金铃做梦放风筝,
玉玲做梦捉蜻蜓。
学生先跟读后,老师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金玲玉玲姐妹俩在一张床上睡觉,但做的梦有什么不同?学生读后面两行就是最好的回答。第二个问题是讲比喻义的:咱们班晨轩爱读书,练出本领,长大不但自己生活得好,还有能力孝敬父母、资助他人、报效祖国。但也有的小朋友光贪玩,长大了还要父母养活。同在一个班,但想法不一样,用什么成语来说?
晨轩是我班优秀学生,老师用来举例说明的内容取自学生,更容易拉近学生感情,拿真人举例子都要健康向上。师生这么简单议一议之后再齐读。每节课学完两个单元后,同桌互相读,然后按座位从每一排中抽几个选手比赛朗读,当全班大部分学生读儿歌不太困难时,选手的机会经常落到班里最弱的十来个学生身上,读正确的选手上台给自己的小组加上一面红旗,加红旗时的那份荣光激发着选手们的荣誉感,这荣誉感成为他们诵读的动力。学生的录音可以经常放:思品课上完后可以放一会儿;自习的纪律有些乱时可以放一会儿;偶尔有其他老师请假,我代课时放一会儿;语文课时多的那一天可以放一会儿……我按进度教儿歌时,每一首都安排领读、齐读、同桌互读、竞赛读,保证最少四遍。再加上逮着零散时间就放录音,保证了读的遍数。
升入二年级后,我把“领读——议”之后的第二次齐读改为“速诵”两遍。“诵读”是2015年夏天我在成都夏令营学的新招,他们叫“歌诀体”。“速诵”儿歌、古文的效果都很好:第一,速度快省时间,用读两遍的时间可以读三遍;第二,拍着桌子、拍着腿和着节奏读,小孩子喜欢,喜欢节奏是每一个人在母腹之中听着母亲的心脏跳动而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喜欢让学生“归类诵读”,在一年级就能把“归类诵读”的理念植入学生脑中,引导学生归类时以“议”为辅,“诵读”为主。学到《歇后语儿歌100首》这一单元时,学生已学了成语、俗语、歇后语儿歌各100首,归类的的素材已很充足。学“猪鼻子插葱——装相(象)”,孩子们跟“无病呻吟、叶公好龙”归类;学“狗咬狗—— 一嘴毛”,孩子跟“针尖对麦芒、公鸡打架头对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面锣对面鼓、窝里斗”归到一起。“归类速读”时分别让学生拍不同的地方。如速读“猪鼻子插葱——装相(象)”时拍桌子,速读“无病呻吟、叶公好龙”时拍腿,学生每“议”(找同类语言)一次,马上跟上全班学生速诵三遍。“读”在低年级的课堂绝对占最重要的地位,高年级的课堂“议”占的时间会稍长一点儿,但“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读累了,找几个“纪律好”的学生上台拍桌拍腿读,嘴巴和手的动作协调的有奖,不协调的惹大家笑笑了事。“纪律好”的多半是平日调皮捣蛋的孩子,表扬他纪律好,给他上台的机会,既奖励了他,又促使全班学生争当“纪律好”的学生;上台读也是给全班学生创造休息、活动的机会。
高年级如何诵读
到了高年级学文言文时,“议”的时间长了,内容深了,但“读”的遍数必须保证。如《读论语学成语》这套书先出现论语中的原句,再解读。教学时,先把论语原文印到A4纸上,方便学生集中“速诵”,学生可以指着A4纸上集中到一起的古文反复读,录音反复放,全班反复跟读,“速诵”的遍数足够时,学生就把古文熟读成诵了。按书的顺序逐页阅读时,还会再次“速诵”古文。
对那些诵读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上台比赛外,我还常用“陪读”的方法:让那些守纪律的合作小组陪着他们读,哪个小组能耐得住性子倾听磕磕绊绊的读书声,就有当“小老师”陪读的机会,这也是维持纪律的妙招,大家都想当小老师,又光荣又能得到奖励,就会倾听,但课堂时间珍贵,“南腔北调”占用的时间越少越好,这就需要正确流畅的读书声来带动。“小老师”一拨一拨地陪读,读的次数足够时,“南腔北调”们能正确诵读了,诸多“小老师”们能背诵了。“陪读”对那些“南腔北调”们有一定压力,他们会集中精力跟读,对全班来说,“小老师”有时是4个,有时是十多个,他们是轮流工作、轮流休息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中的“南腔北调”搞个诵读比赛,会成为开心一刻,成为课堂花絮,赢了的“南腔北调”也倍感荣光。
把诵读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课堂上的“课内海量阅读”使我近15年教的三届学生没有一个差生,尤其是升入中学后,孩子们学习的潜力很大,为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至于学生有没有理解所读的文本,我个人的经验是,老师只管用最简洁的语言“讲”,不用操心学生听懂了没有,只要跟上海量阅读,孩子早晚会懂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