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找老师”和“老师找”(生活漫步)

吴秋余
2016年01月08日07: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供给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需求并非不旺盛,而是缺少合适的突破口,打开这个突破口,用“心”去发现、用“新”去创造,就能充分调动消费潜能

  

  孩子满一周岁了,早教成为我们全家最关心的问题。看好的家教中心离得较远,路上就要一个多小时车程,孩子累,家长也累,一度萌生了不再带孩子上课的念头。

  前不久,一款早教软件的上线解决了大问题。在线提交孩子的基本资料后,系统会自动分配附近的老师与合适的课程,约好时间,老师就会自己找上门到家里上课。除了具备在线支付、在线打分评价等新功能外,这款软件还特意设计了邻里组班的功能,家长可以在网上发起设立班级或加入邻里班级,让同一小区的孩子约在一起上课,共同分摊费用,孩子开心、家长省心,不出一个月,就发现小区注册的邻居越来越多,好的老师与课程也越来越走俏。

  从上门找老师到老师找上门,一个小改变就激发很大的市场需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需求并非不旺盛,而是缺少合适的突破口,打开这个突破口,就能充分调动消费潜能,这也正是新供给的题中之义。

  放眼看去,其实新供给就在我们身边:

  以O2O模式嫁接餐饮业与消费者,“饿了么”改传统的“下馆子”为方便的“在家吃”,身价暴增至45亿美元;用B2C模式连接商品与购物者,京东商城将传统的“逛商场”变为轻松的“网上挑”,迅速跻身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用C2C模式连接出租车与出行者,滴滴打车让传统的“拦出租”变为新潮的“叫出租”,成了百万的哥的姐上班的必备工具……这些都说明,新供给并非一定是“高大上”的新兴产业,它其实就存在于每一个细微的改变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收入在提高,我们的生活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足”。过去信息不畅,市场封闭,人们难免遇到价高质劣的商品,如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就该让大家尽享现代购物的便利和实惠;过去缺少竞争、服务不足,人们消费时不免要忍气吞声,如今竞争充分、服务提升,就该让大家更好享受到“上帝”的待遇。

  生活中,受惯性思维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被隐藏起来了,新供给不仅要满足消费新需求,还要善于发现需求、引导需求。物联网的出现,让家居生活变得简单快捷,一个手机软件就能指挥智能家电“协同作战”,复杂的家务变成了愉快的劳动,智能电器深受欢迎;在线教育医疗的推广,让看病难、上学难得到缓解,百姓不用东奔西走,“一面难求”的名师名医就能“出现”在普通人家,宝贵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文”,这永远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创造新供给,在瞄准“高大上”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将目光更多投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适应身边的消费新需求,用“心”去发现、用“新”去创造,把握好消费升级的变与不变,从身边事中挖掘新商机,开拓大市场。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8日 18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