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等教育的期许
栏目主持 董云川
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政府督学,云南省高教学会常务副会长,省高教评估事务所所长。专注于大学精神及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2016,人们翘首以盼:体制改革路向何方?机制创新何去何从?学术品质突围有无猛药奇方?教育质量保障如何脚踏实地?杰出人才能否在无比强大的工程系统光照下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与此紧密相关的是教育法治的进程、高等学校的自主权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及学生的主体价值彰显……诸多问题,似是而非,有的已经解决,有的看起来似乎能够得以解决。其实不然,中国高等教育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积习深重,矛盾纠结有增无减,否则就不会有所谓“深水区”的估量和预判了。更何况,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个永恒命题,须臾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大众的评说。
新的一年,笔者将穿针引线,牵线搭桥,集合团队师生及学界同仁,共同言说中国高等教育之方方面面,既关切国家宏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关注中观层面高等学校内部发生的各种教学科研动向,更会聚焦教育生态体系中以师生为主体的普罗大众生存状态。“借教育现象入题,掘教育真相之理”,力图紧扣时事热点,努力探讨教育本真,不求全、只求真,仅仅代表这个时代一个小小的观察角度,基于对教育的执着和热诚,秉持着对文教事理的尊重,聚集众智在方寸之间,群策群力于教坛内外,力图在甚嚣尘上的教育舆论世界里说几句实话,有用也好,无用也罢,惟愿不负学术良知!
有人说:观点就是观察之点,既然是“点”,当然就不可能全面。因此,标榜“全面”者往往更加容易偏颇于事实本身;在相对的广袤世界里,谁都不可能代表绝对真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仅止于主观的善念与求真务实!也许有人会劝诫“论说事物要力戒片面,力求客观”。但说到底,所谓“客观”难道不是“主观”加工的结果吗?于是,本栏目将始终遵循“我相信,我才说”的表达原则,力求让主观的价值判断更加接近于客观的事物本真。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热切期许:
大学更像大学——返璞归真,适当规避过重的科层陋习,改变唯上、唯权的行动逻辑,少一些官宦作派和市侩习气,跳出指标规制的圈套陷阱。潜心育人,探究真知,引领社会。重塑温润入心、高山仰止的文化组织品相!
老师更像老师——反求诸己,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重拾内心的教育情结,持守职业的神圣感,教育别人之前先教育自己。先解自己之惑再解学生之惑,先固本身之业再授他人之业,先明个体之道再明社稷之道!
学生更像学生——专注于读书的快乐、好奇心的养护以及志趣的培育,知晓知识技能“无用之大用”的辨证。明了教育可以为就业做准备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高等教育都要讨巧就业需要。珍惜五彩缤纷的院校生活,努力成为有理想、有个性、健康、乐学的求知者和富于涵养的现代人,这才是接受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者,既要学到生活的常识,还要掌握生存的技能,更需要探究生命的意义!
学术更像学术——探寻并还原学术生长的根本源泉和科学研究的原初动因,学术活动发生发展的需求本源自探究者的内心渴望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非是事理之外层出不穷的规定和指标,无论是科学的献身精神还是人文的飘逸风采,当今高校及其众生已经与之渐行渐远,与伟大的时代盛名难副。主流大学以及主流人才支持系统之外的人不断折桂诺奖,着实对现行高等教育开了国际玩笑。
往后看,“十三五”即将从“规划”转入“现实”,上述期许并非空穴来风,继续追问下去还有许多看似幼稚实则深层的疑惑,诸如,我们期许校长更像校长而不像官员,院系更像院系而不像行政组织,学科带头人更像知识分子而不像老板……惟其如此,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才会实现本质意义上的蜕变与腾飞,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提供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