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科学课堂怎样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2016年01月04日09:0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科学课堂怎样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近20年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绝大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提出问题,而课堂中探究的问题基本上是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动讨论。这种所谓探究,学生缺少主动性,探究兴趣不高,在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时不专注,分析解释不深入,严重影响了科学学习的效果。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这与学生生活的环境有关,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现在的科学课在三年级才开设,而在幼儿教育和小学一二年级教育生活中,多数是以接受型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要求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所以从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来,笔者在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引入导学时,通过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花鸟虫鱼、风雨雷电,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和自然现象,在学生眼中都是新奇的,自然会有各种疑问。只不过这些疑问有一些后来被刻版的教育或者生活扼杀掉了。在引入导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问题。

  在进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时,一上课,我就出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是野外山上的岩石,另两张分别是河边和海滩的卵石。我让学生自己观察照片,提出问题,并试着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与解答。照片中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场景,学生一看到这些场景,兴趣就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不同地方岩石的大小、形状不同,提出了“不同地方的岩石为什么不一样?”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个问题做出假设:可能有水的作用、太阳的作用、重力的作用……这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引入导学时,巧妙利用单元导语,也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具体的生活场景,提出了更具体细小的问题。例如:吃火锅的时候,为什么吃到后面会感觉越来越辣?喝糖水的时候,喝到最后部分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特别甜?这些问题虽然小,但却是学生从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发现的,有助于提高他们探究的兴趣。

  探究体验时,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抽象思维正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学生参与了探究过程,有了真实的感受,就易于理解问题。在探究体验时,教师可利用实验中的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时,学生经过肉眼看、放大镜观察、把土壤放入水中沉降等过程,了解到土壤中有石子、沙、黏土、水和空气几种物质,但对还有没有其他物质并不清楚。这时,我补充进行了土壤燃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用酒精灯火焰直接烧土壤,一会儿就看见土中冒出了黑烟,发出了腥臭味。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矛盾,学生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石子、沙、空气和水燃烧不会冒出黑烟、发出臭味,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展示交流时,利用新生成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当学生做完用摩擦后的塑料笔杆去接近小纸屑的实验,汇报实验情况时,大多数学生提到的现象是一致的: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能吸引起小纸屑,而没摩擦过的笔杆却吸不起来小纸屑。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在汇报中提到自己观察到的另一个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能短时间吸起小纸屑,时间长了却不能吸起小纸屑了。因为前一个发现显而易见,而后面一个发现则极容易被忽略,并且与本课学习的核心概念没有直接联系,但对学生的持续学习有积极作用。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在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这一发现,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

  检查反馈时,借助新概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检查反馈阶段,传统科学课堂的做法一般是先总结知识技能要点,再设计适当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注重用形成的新概念、新技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中,在检查反馈时,我讲到,今天我们经过探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到了新知识,大家都很高兴。那么你能提出新的问题吗?于是有学生提出,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那么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是不是声音呢?我们又为什么听不到呢?

  在课堂总结时,教师也应给学生留出提出疑问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或是新产生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对共性问题,鼓励全体学生课余去阅读、观察和动手探究,寻找答案,并将探究的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结果;对于较冷僻的问题,则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进一步去探究。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心小学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