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伪命题?他们的心,你真懂吗【3】

2015年06月30日07:24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伪命题?他们的心,你真懂吗

  触目惊心

  妈妈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词汇

  与关军一样受邀参与“上学路上”活动的自由摄影师刘飞越,2015年3月份到了村子里,他说:“我能帮助他们(留守儿童)的也许就是拍下来,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让社会去关注。”刘飞越接触了很多家庭,很多家庭都是单亲,家庭组织破裂。

  有一天下午,他去一个家庭拍摄,有三个女孩和爷爷生活在一起。老大六七岁、老二四五岁、老三只有两岁。拍摄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爷爷接了电话就把电话给了大女儿。大女儿正在逗小女儿玩,接了电话,妈妈问她:“想妈妈没?”她马上说:“没想。”妈妈说:“没想吗?”大女儿赶紧改口:“想了。”然后把电话放在边上,一边逗小女儿玩,一边哦哦地应付妈妈的叮嘱。爷爷把电话给了老二,老二把电话往边上推,一句话也没说。爷爷一看,就把电话给了老三。老三只有两岁,爷爷让她叫妈妈,她就叫“妈妈”。

  刘飞越说:“其实妈妈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词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在想,思念母亲的孩子对母亲在过年回家是有盼望的,而我看到的这三个孩子连盼望都没有,她们已经习惯没有父母的生活了,这在我看来是最可怕的。”

  “‘上学路上’做白皮书计划是个无奈之举。留守儿童早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了,这么久的社会痼疾,早就该有研究组织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了,而公益组织该做的只是应对策略和公益产品。但是我们查对留守儿童的学界研究,真的很匮乏。”发起人刘新宇说。

  供需不对接

  留守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刘新宇有一次到甘肃农村看望留守儿童。他见到孩子家里的柜子顶上挂着两个崭新的蓝色小书包,孩子却背着另一个书包。询问下得知,两个蓝色书包都是公益组织献爱心送来的。孩子身上背的是母亲在深圳打工花了上千元买来的书包。

  “好着哩,好着哩,我们的娃都好着哩。”刘新宇回忆当地校长对志愿者们说的话。他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条件往往不差,目前学校里基本都有营养午餐,贫穷已经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进行公益活动时,他也时常会碰到其他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基本是送书包、送衣服、送文具,却很少有人会问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

  关军在深入乡村时,遇到了一次“献爱心”。校长说,衣服到了。班级里的孩子便来到一间教室里,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对送来的衣服挑挑拣拣。关军问,这样的帮助能帮到你们吗?孩子明确地告诉关军,“帮不到。”

  刘新宇还曾见过有基金会捐助了暖风机,却被压在学校的仓库里从来没有用过。因为村子里交不起电费。“供需的路径压根就没有对接上,本来有限的公益资源就这样耗散掉了。”

  留守儿童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帮助?“上学路上”选择了阅读——他们为留守儿童录制了“故事盒子”,希望通过有声阅读的方式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这一选择,首先基于《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一项调查结果“阅读会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灵状况”。

  这一选择,更基于发起人刘新宇的生活感悟:因为创业艰苦,刘新宇有一段时间回家很晚,中断了给儿子的睡前故事。一天晚上,儿子拿着iPad ,让刘新宇给他录一个故事。儿子的需求,让刘新宇意识到:可以用录制故事的方式,安抚留守儿童的心灵。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曾给出一组数据:近年来,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刘新宇不愿意提及的事实,他不愿留守的孩子们感到和别人不一样。刘新宇说:“我们实际上是帮我们自己。”用不了几年,6100万留守儿童中就会有一部分孩子长大成年和父母一样进入城市打工、生活。

  时间紧迫。刘新宇一直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听到“故事盒子”。在他看来,阅读是一种武器。“用武器扫除心理阴霾,不再把死亡当成梦想。”这也许是妥协后的办法,刘新宇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几千万的孩子需要几千万的人来解决”。(文/本报记者 杨洋)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