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那些历史那些乡愁: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2】

2015年04月10日07:07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那些历史那些乡愁: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

  地名更替,记录社会历史变迁与传承

  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都有各自的故事,而地名恰是这些故事的特殊载体,一次次地名更替记录下了浙江社会历史的变迁与传承。

  拿杭州来说,“武林门”随着城市的发展,从一处北关门辐射,面积不断扩大;“黄龙”附近的跑马场早已不见踪迹,只留下了一条“跑马场路”。

  “现在也只有我们这些年纪大一点的人才知道管米山、石板弄、东都司卫这样的老地名,年轻人很多都不晓得!”曹女士的感叹代表了许多“老杭州”的心声。1998年,杭州市建吴山广场,东廊下、西廊下等14条历经数个朝代轮替的历史道路街巷地名消失在旧城改造中。

  “随着城乡变迁,地名更替越来越多,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逐渐被人淡忘,甚至消失。”浙江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汪勇飞介绍,地名消失的原因很多,有因为历史朝代更迭,行政区、街巷更换了地名,老地名被新地名所取代;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扩建街巷里弄,设置公共设施、新建楼盘,一部分地名指称的地理实体消失,地名也随之废弃;有因为存在地名重复、一地多名、含义粗俗等现象,出于对地名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进行调整。

  数字地名,创新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保护

  如何保护好地名这一难得的文化资源?“现有的地名保护方式,除了通过地名志、档案等文字,还有比如在旧址上立碑,通过新生地名延续老地名等实体保护方式。”浙江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调研员葛传庆说,早在2012年,浙江省政府修订出台《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就把地名规划、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列入了法制保障范围。

  近年来,浙江全省各地共修订出台各类地名管理规范性文件近300个,建立地名管理服务制度100多项,规范了地名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全省各市、县(市、区)的地名命名、审批全部进入政府行政审批中心服务窗口,普遍实行地名专家审查制度、市民听证制度和媒体公示制度等。

  如今,除了通过开展“美丽浙江 地名故事”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地名历史文化,浙江地名管理和保护手段也在不断创新。最近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在哪儿?最近的停车场、加油站在哪儿?像这样的问题,不要说一般游客不知道,就连许多杭州本地人都答不上来。现在,只要通过点击“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电子地图”栏目,或者杭州市规划局网站“城市一点通平台”,公共信息便一目了然。而这正是得益于杭州的数字地名建设。大量的地名被录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转化成使用快捷的便民服务手段。据悉,浙江的所有设区市都已建立地名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浙江特色的数字化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本报通讯员 严蓓蓓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