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区寄宿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被视为“习惯”【2】

自从2012年初实施营养餐以来,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吃上热乎乎的肉菜米饭了,极大地提高了寄宿生的生活水平,也让很多贫困家庭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毕竟学校管吃管住啊,对农村家长来说,这极大减轻了父母负担。”校长刘兴毅说。营养餐政策实施后,政府规范并提高了“一补”资金。以弄勇小学为例,每名寄宿生每天可用的来自国家的经费为4元的“一补”和3元的“营养餐”补助。“有了这七块钱,我们可以让学生中餐、晚餐吃上荤菜了。”刘兴毅说。
即便如此,早餐仍难以解决。不少孩子在校期间保留着“不吃早餐”的习惯。与“冬天的凉鞋”类似,不吃早餐在广西贫困山区被视为“习惯”,家长和老师们不以为意。
2015年起,孩子们上学已基本不用花钱了,营养餐让学校有了更强的吸引力,然而农村寄宿孩子的生活学习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幸福”。
未来之梦
3月4日,周三,弄勇小学总算正常开课了,而乡上的初中也渐渐步入正轨。
记者3日下午曾在弄顶屯遇到了15岁的女孩蓝金花,她这学期在乡里初中读初二。当时她正在路边放牛,腼腆地对记者说“明天就要回学校了”。
4日一大早,金花的哥嫂搭乘记者的便车去南宁,乘高铁去深圳打工。没想到,金花也跟在哥嫂后面,坐上了记者的车。
“她不读书了,非要跟我们去打工,我说让她去体验体验,跟老师说好了,不行的话回来还能继续读初中。”哥哥蓝继承说。这个尚未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女孩,就这样“暂时”辍学了。
事实上,对念书的兴趣不大,是当地不少孩子的普遍问题。记者在弄勇小学办公室随手拿起一份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登分表,表上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普遍非常差,满分100分,考三四十分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十几分的,九十分以上的只有寥寥一两人。
而初二,对山里的中学生而言,更成了一道坎。没有了初一的稚嫩,亦没有初三的成熟,家庭经济的吃力与打工大环境的干扰,让不少初二学生离开了校园。出生于1988年的蓝继承和妻子都是初二辍学;村民阿友这个春节“结婚”了,新娘是出生于1999年、正读初二的东妹,两人正准备一起去广州打工……
广西的大石山区七分石头三分田,土地贫瘠,曾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加之当地“多子超生”现象普遍,不少人家种的玉米产量不高,一年到头人均收入只有数百元。人多地少,贫困如影随形,外出打工就成为山区年轻人的“主流选择”。不外出务工,甚至会被视为“懒惰”。
记者发现,一些女童早早辍学进城打工,从村里的“留守女童”正变为工厂的“玩具女工”。蓝继承的妻子蒙艳香,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女孩,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8岁的大女儿还是重度地贫(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即便如此,她还是要舍弃患病的女儿和4岁、2岁的儿子,跟丈夫去往深圳电子厂打工,每年只能在春节时回家十几天。虽然隐忍,但不难看出,离别幼小的孩子,她内心的伤感仍写在脸上。而金花的未来,也可能就是嫂子命运的复制。“厂里需要工人,只要去就能安排上岗。”蓝继承说。
实际上,工厂对年龄的“不在意”,甚至假身份证的瞒天过海,都能让这些本应坐在教室的山里娃轻易地站上工厂流水线,流落城市,成为“杀马特”,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对于未来的梦想,每个山区孩子都有,但打工似乎是承载梦想的唯一桥梁。打工可以带回来钱帮衬家里,甚至可以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同一家工厂或工地……这些都是他们向往的。
大山深处青年一代的梦想,仍停留在“靠打工改变命运”的层面。
逃离大山的自由与新鲜是短暂的,背负的生命重担却可能代代传递。文化知识的匮乏,决定了这些孩子难以实现人生大的飞跃,陷入“打工——老家建房——结婚——生子——下一代留守”的循环。
扶贫先扶智,教育需先行。一个人、一个村庄、一所小学的未来之梦,期待改变。(记者 张莺)
(来源:半月谈)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