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8岁童捐双肾、肝脏、角膜 愿受助者替他看升旗【2】

躲过一劫又患脑瘤
王皓达出生在吉林通化一户农民家庭,王教波和黄云芬没有固定收入,过日子全靠每月四处找零活。
8个月大时,王皓达患上了川崎病(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医生说可能有生命危险。经过家人奔波求医治疗,王皓达恢复了健康,从那以后,他就成为了一家子的中心,黄云芬时刻提着心,怕儿子摔着、发烧、再次生病。
2013年10月,刚上小学的王皓达,在课堂上忽然握不住笔,出现抽搐。老师带他去操场走了几圈后症状缓解,下午乘校车回家后,王皓达发烧38.5℃。
王教波没有多想,孩子的状态与感冒类似,在诊所输了3天液后,皓达退了烧。半个月后,抽搐情况再次出现,皓达嘴角开始淌口水,在送医途中休克。
“脑胶质瘤。”王教波夫妇俩第一次从医生口中听到这个名词。他们不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病,只是被告知,可以手术,但效果不乐观,孩子有变成植物人的风险。王教波夫妇决定保守治疗。他们联系了当地的一家中医馆,王皓达每日需喝下3碗药。
第一次喝中药,皓达觉得苦,黄云芬鼓励他,药喝下去病才好。之后皓达再无抱怨,药温好后,咕咚一下,不放糖、也不吭声。但是黄云芬心里难过,“这药味儿,大人闻着也觉得太腥苦。”
一年多的时间,黄云芬跑遍了通化、吉林、长春大大小小的医院,皓达的两只手上,也扎满了针眼。手上没地方了,扎脚上;脚也没地儿了,扎头上。然而,皓达的病情没有好转。2014年底,王教波与黄云芬被告知,孩子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年,随时要做好心理准备。
今年年初,皓达头疼加剧,眼睛开始出现痛感,双腿无法走路,并伴有呕吐症状。2月1日,王皓达再次入住通化中心医院。同病房的一位六旬老人,常常因为头痛而哼出声,但皓达躺在床上一声不吭。黄云芬说,他不是不疼,是习惯忍着。忍不了时,才会使劲儿哭,大喊“快点,快点,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爱摄影最想拍升旗
王教波手机上,存着许多皓达的照片。他这两年只做两件事:拼命打工,和拼命挤时间陪儿子。
皓达最后一次住院期间,王教波还带着他来到游乐场,皓达想玩一种叫“迷你挖掘机”的游乐设施。它具备工作式挖掘机的一些基本功能,靠两个手柄操作,但是皓达的右手没有力气。为了不让儿子遗憾,王教波还是把他抱上了坐椅,将皓达的两只手放在了手柄上,为他摆拍了一张操作“挖掘机”的照片。
王教波一有空就想给儿子拍照,皓达也搞怪着配合。有时候穿着爸爸的大衣,有时候只戴一个手套做鬼脸,但是在病床上时,爸妈只要一照相,皓达就会拿起手机删掉。“他不想让我们看到他生病的样子”,黄云芬说。
皓达自己也很喜欢摄影。在黄云芬的手机里,留着许多皓达的作品。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一处景。皓达还通过网络下载了二十余张相机和DV的图片。
皓达多次说过,他的梦想是拍天安门,是看升旗。
住院前一天,黄云芬带着皓达去超市。他在玩具区停留了一会儿后,来到文具区买了一盒画笔。回家后,他画了一幅画,画里的他还在上学,校园里正在升国旗。
治疗期间,常常会有人问皓达:你为什么不上学?“因为我生病了,我得了脑胶质瘤。”他会认真地回答,但是他并不明白脑胶质瘤意味着什么。
大年二十九,王教波夫妇决定,带孩子回家过年。春节期间的皓达能勉强下地走走,但是已吃不进去东西。
黄云芬鼓励他,身体内有两个小人,一个好、一个坏,只有好的吃饱饭,才能打倒坏人,这个时候,皓达就会勉强再吃点东西。但其实,吃得最多的时候,也是一碗粥,只能喝下三四口。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