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60年变迁:10后收股票 90后微信抢红包【3】

“70后”
磕完头才给钱接5块记一辈子
家住南昌西湖区的胡诗诗如今已人到中年。她对于压岁钱记忆犹新。“我10岁时,爸爸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2块钱,还要养活一大家子”,胡诗诗说,当年过年也就领个几毛钱,想接红包,还得先磕头,“要响”。
当时,一般家庭过年时会发给孩子1角、2角、5角的压岁钱,稍微宽裕些的家庭则给1元、2元、5元;蔬菜只要几分钱一斤,大米只要1角钱一斤,猪肉只要7角钱一斤。现居南昌的梁先生也是个“70后”,老家在河北农村,幼年一张5块的磕头钱让他终身难忘。他说,“小时候农村是很讲究礼节的,孩子们在领压岁钱之前,必须先磕头、行礼,现在的孩子哪懂这个。”
“60后”
瓜子、花生、奶糖就是压岁钱
今年52岁的张玉兰阿姨告诉记者,老家在余干县城,家里共有兄弟姐妹5人。和许多当时的家庭一样,家庭条件都不如人意。吃上满满一碗白米饭,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对于过年的期盼,就是那一点点油荤。由于在家排行老四,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张阿姨只能旧衣服。过年穿新衣,是不敢想的。但是,对她而言,过年能剥上一点花生瓜子,那也是相当有诱惑力。
“那时候,瓜子花生就相当于现在的压岁钱。”张阿姨笑着感慨地,当年“要再能吃块上海产的奶糖,会高兴的睡不着。”
相关链接
发压岁钱不是长辈的“专利”
其实,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古人咋发压岁钱?
汉代,出现了最早的压岁钱,即厌胜钱,或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正面铸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记者 王樊)
(来源:中国江西网)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