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团聚中南民大 毕业照是民族服装秀【3】

民族学博物馆“浓缩”少数民族文化精神
作为少数民族院校,该校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该校的民族学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该馆已接待100多个国家的文化人士和观光游客。馆内陈列的 “馆藏文物集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土家族民间传统工艺”、“黎族传统文化”、“南方少数民族造型艺术”等,更可让参观者和学生寻根本、溯源流,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真谛。
该校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女书研究,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少贡献。每年该校举办的“民族知识大赛“也成了学校的品牌活动。
学院“学长计划”来自民族间的关怀
除了校园活动,同学之间的关爱也让少数民族的同学感到温暖。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一的小提是新疆塔吉克族人,他说起一件事:去年9月,其他同学都参加完开学典礼开始军训,他却还在路上耽误了行程。当他大包小包走进校门,陌生的环境让他很恐惧。他想起之前在学校网站上查询到的志愿者学长的号码,抱着试试的想法拨通了电话。“学长,我是小提。”没想到,5分钟后,学长小刘汗流浃背地出现在他面前。正在上课的小刘是请假过来的,他带着小提忙前忙后,帮他查询寝室,又帮忙跑老远去领军训服。
在和小提的聊天中,小刘得知小提家境十分困难,上学的费用都是哥哥去亲戚家借的,于是又带小提去领取了新生爱心大礼包,并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100元给小提。
小刘是回族人,是中文专业学生,和小提学同样的专业,他常常给小提推荐一些书,“学长让我觉得来到这个学校就像家里一样。”内向的小提主动告诉记者。
原来,小刘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长计划”的志愿者。2014年下半年,该院开始实施“学长计划”,在高年级筛选出70名志愿者,他们来自汉族、回族、壮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在未来的一年当中,每位志愿者将对口7至8名新生,从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少数民族同胞扎根武汉倾情回报
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简称玛丽亚)是维吾尔族人,这位27岁的维族姑娘2012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获推荐免试攻读民大硕士研究生,并留校工作,现任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团总支书记,兼任中南民族大学新疆籍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选择留在武汉,是因为爱上了这座城市。我读书时,老师和同学们特别关照我,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关爱我的学生,算是我力所能及的回报。”玛丽亚昨天告诉记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玛丽亚听说东湖中学来了第一批新疆籍的学生,因不适应本地的高中教学和生活节奏而显得叛逆,她立即联系上东湖中学新疆班的老师,表示愿意前去给新疆班学生做心理辅导。因为她与新疆班的学生没有语言障碍,孩子们都很喜欢跟她说心事。她陪着这群弟弟妹妹们一起听课、聊天、唱歌、跳舞,帮助他们解答高中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疏导他们对新环境不适应的逆反情绪。通过她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群新疆班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很多同学在3年后考上了名牌大学。
此后,中南民族大学与东湖中学还建立了 “一对一 ”的志愿服务项目。无论何时,这些新疆班的孩子有什么困难,她都愿意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
2011年,玛丽亚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标兵”。(记者李芳 通讯员蓝永丽 万佳 党李丹)
(来源:武汉晚报)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