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找一个人有多难?寂寞的人都从哪里来?【2】

还记得老套的交流方式有多么复杂吗?两个人说话,不同语调、不同动作、不同表情,会代表不同的含义,也能显示出你和对方关系的亲疏程度。两个人吃饭,情到浓时,会握一下彼此的手。在路上挽着手走的,绝对不会是初识的朋友。两个11年不见的同学相遇,我们的语气应该是激动的,声音是高亢的;我们会盯着对方的脸,看时间斧凿过的痕迹;我们甚至会拥抱彼此,双臂的力度也反映了我们曾经的关系。
那些老派小说家还常会注意到这些细节,比如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就有很多类似的表述:“‘您还记得那首歌吗?’佐纳基奇使劲儿地握着我的手腕说。”“斯蒂奥巴呢,他同戴着灰色火枪手帽子的女人在严肃地交谈。他搂抱着她的胳膊和肩膀,这是一种既亲切又尊敬的表示。”
现在,因为习惯于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相遇、身体的接触,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加个微信聊吧,方便。我们以为,通过这些社交软件,可以不用见面,就能联系到失散的朋友,获得了亲密的关系。但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需要肢体接触的,而现在与我们最亲密的,事实上不过是电脑和手机。一种我们和所有人都在保持联系的表象欺骗了我们。
想一想人们交流的画面吧:抱着电脑、手机,盯着屏幕,或者微笑,或者皱眉,或者指尖飞快地敲击……我们只与电脑屏幕接触,与周遭世界毫无现实的联系。这是多么孤独悲伤的一个场景。一如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描写的那个美国社会:“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孤独:大庭广众之下准备一餐饭的人的孤独。在一堵墙边,或在他的汽车引擎罩上,或沿着一个栅栏,独自一人。在这里,到处可见这种场面,这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场景。比贫穷更悲伤,比乞丐更悲伤的,是那个当众独自吃饭的人。”
我和徐浩在私信里告别时,曾许诺找机会一起吃个饭,但“机会”看起来很狡猾,一次都没有被我们找到。(几乎可以想象,即便是吃饭,我们之间也会隔着两个手机屏幕。)网上重逢之后两个月了,我没有打过他的电话,也没再和他私信聊过。我新近恢复联系的初中、高中同学,也很少交流,现在我们最常做的,不过是在彼此的朋友圈里点赞,偶尔有一搭没一搭地写一两句话。我们找到了彼此,但依然距离遥远。
我想,当初的同窗之谊,最终不过变成了一场全靠拇指的点赞之交。(张恒)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