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教材修改应多听使用者的意见

2014年09月16日16:27    来源:重庆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教材修改应多听使用者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据《环球时报》)

  据了解,有的地方版本的语文教材,今年一下子就拿下了22篇古代经典诗文。更有一些教材,近年来,年年在修改,经典诗文年年被“蚕食”,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篇目,慢慢淡出了学生的视野。像鲁迅的《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王之涣、李白、孟浩然、杜甫等人的名篇,都被拿下。

  拿下的原因,要么是“学生负担过重,要减负”,要么“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老了”,要么是“学生不喜欢”。而说这些话的不是学生,不是老师,是一群所谓的专家。

  按照常规,教材是用来教育学生的,学生是教材的终端使用者,对教材这个特殊产品,满意度如何,师生应该最有发言权。但不幸的是,在多次教材修改过程中,他们的意见常常被漠视,被“代表”,在教材被改来改去中,他们成了无关紧要的“局外人”。

  许多老师对教材取消古代经典诗文的做法,很有意见。他们纷纷投书媒体,表示质疑,但是,无奈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只能眼睁睁看着一篇篇古代经典诗文从课本中“失联”。因为,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教材里规定什么,就只能教什么,否则,学生成绩上不去,饭碗难保。

  于是,这样那样的版本教材,就成了“橡皮泥”,今天捏过来,明天捏过去。不但随意性大,而且,没个准。改着改着,索性连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经典诗文也被“改”掉了,难怪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教材拿掉这些传统名篇,是“去中国化”,很悲哀。

  教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滋润青少年的心灵的汩汩甘泉,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随意从语文课本中删除经典诗文,就是一种变相的文化“自宫”。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源远流长,与拥有灿烂的文化,拥有文化自信有密切关系。虽然,过去每个历史阶段的教材,都在做着删改,但对经典诗文的尊重,对文化基石的尊崇,从来未敢减少。而近年来在教材修改中,刻意淡化古代经典诗文的做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反观我们近邻的日本,却把中国的经典古诗文选入教材,日本高中的汉文课中,包括《春晓》等7首古诗,有《矛盾》等3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的《孝经》、《论语》,从江户时代,就成为“新春读初”的教材,一直延续至今。俄罗斯则普遍要求学生阅读本国经典文学,托尔斯泰、普希金、契柯夫等作家的名篇也在教材之中。

  笔者认为,在下一步的教材修改中,应该本着适当、有益的宗旨,多听听学生、一线老师和家长的意见,让教材更能体现时代性、民族性、贴近性,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更能传承文化基因,培养良好的人格,这才是教材的修改之道。(蔡正奋)

(来源:重庆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