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玩物”不一定“丧志” 聪明孩子大多比较顽皮

2013年12月05日09:02    来源:现代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玩物”不一定“丧志”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玩”似乎是孩子不好学的表现,因此,有些家长和教师一见孩子手离笔、眼离书、人离桌,就认为又在贪玩而加以责备,平时也不赞成孩子玩游戏,认为是浪费学习的时间和丧失学习的志向。

曾经在一个父亲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你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他将会失去一个快乐的成年。”这位父亲担心孩子成年后会不快乐,因为他的孩子童年多数时间是在玩耍中度过,没有参加过任何兴趣班、辅导班。

其实,“玩物”与“丧志”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玩物不一定丧志。贪玩无节制,确实于人有害,如有些同学迷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和一些品质低下的卡通图书等,他们整天无心向学,给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但如果玩而有节制,不仅无害,反而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和学业的进步。

毛泽东从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游泳,陈毅擅长于围棋和桥牌,而曾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就非常喜欢骑自行车旅游。他们都是名人,而且都是了不起的“玩家”!

漫画家方成说:“老实讲,搞得好‘玩儿’,也是一种学问!”玩是儿童的天性,压制孩子的玩兴,等于压抑孩子的玩性,这样的童年将会是无味的,由此可能让孩子无为。

聪明的孩子大多比较顽皮,喜欢玩,甚至喜欢搞恶作剧。苹果是当今风头最劲的科技公司,两个创办人斯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尼克是两顽童,当年创业时,曾用早期黑客技术,冒充国务卿基辛格给教皇打电话。

《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人问弗洛伊德,怎样才可以过快乐而且有成效的一生,弗洛伊德说:爱着,工作着。《玩耍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戴维·艾尔肯德加上了一个词,玩耍。这样就成就了人生的金三角:喜爱、努力、玩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悲剧,就是将三者分离开,或者三中缺一。喜欢、努力却无玩耍则生疲惫,身累;喜欢、玩耍却不努力则无长进,心累;努力地玩耍而不喜爱则属应酬,身心俱累。

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人生的金三角也应该是:喜爱、努力、玩耍。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教师并不认同“玩耍”这一要素,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的时候,喜欢写的就是所谓“刻苦学习”,很多家长也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严育洪)

(责编:教育实习生、林露)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