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白血病后得到好心人帮忙
董小霞和杨发平2011年2月结婚。杨发平是积石山县胡林家乡大庄村的乡村医生,高中文化,“治个感冒发烧,顺带着卖点儿药品”。
2012年9月的第一个周末,董小霞回家后感觉“头昏,腰酸,背疼”。不过她拒绝了丈夫在家休息两天的提议:“不太敢请假,怕耽误课。”这时她已经怀孕6个月了。
两天后的中午,杨发平接到了学校同事的电话:“她晕得不行,吃饭时候都得扶墙走,你赶紧过来看看吧!”
杨发平赶到学校,去县人民医院做了检查。大夫说是“贫血”,给输了400cc的血。“输完血后就好多了,头也不晕了,精神了。然后她非说要回去上课,课程挺紧的。”
当天晚上,董小霞就回到了宿舍,第二天照常给学生上课。“当时谁也没想到是这个病,因为白血病平常只在电视上看过。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敢想。村里老人说是‘动了胎气’,养养就好,我也就没重视。”杨发平非常后悔。
2012年9月21日,上午的一堂作文课上,董小霞突然晕倒在讲台上了。几个学生连忙上前扶住她,这时候董小霞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焦急的杨发平带着妻子赶到了临夏州人民医院,医生悄悄地告诉杨发平:“这个不对劲。”各种检查后,董小霞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型”。
对于杨发平来说,这份检验报告无异于晴天霹雳。更纠结的是,已经怀孕6个月的妻子,为了治病,不得不进行化疗。但医生又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为了彻底治好她的病,必须要马上把孩子打掉。尽管怀孕7个月的母亲坚决不同意,最后董小霞还是进行了引产手术。此时怀孕已经29周,7个月零1周。
住院后,董小霞学校师生自发倡导募捐到9500元,积石山县教育局捐助了9万元,民政局也送来了1万元慰问金。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这已经极其不易了。
可对于治疗需要的巨额医药费来说,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但老实的杨发平不肯放弃妻子。他跑遍了兰州的各个社会慈善组织。听说红十字基金会有白血病救助项目,就跑去红基会求助。工作人员也很同情,但告诉杨发平,“红基会只有针对儿童的救助活动,对于成人的还没有”。
董小霞的母亲为了筹钱,跑到兰州去乞讨。“她又不会说普通话,在街上别人也听不懂,3天时间一共要了90多元。她身体也不好,再跟着着急,我就劝她回家了。”杨发平说。
到2013年2月14日,董小霞总计化疗5次,累计花费213206.72元人民币,这还不算住院的费用和购买血清白蛋白的费用。董小霞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报销了8万多元的药费,但“有一些进口的药品,还有血清之类的不能报销。基本靠着好心人的帮忙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