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高考志愿填报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导读]高考填报志愿切忌盲目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不要过分考虑地域、交通、气候等自然因素,切不可把四年大学学习当成一次长时间的旅游,一定要从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出发。
考生在选择院校的时候要做好“三选”,即初选、筛选、精选,从而做到院校梯度搭配,合理填报志愿。
第一步,初选。考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初选出有意向的院校。第二步,筛选。考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相关院校的信息,要充分考虑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定位、教学质量、历年招生就业情况、地理位置、区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筛选比较中意的院校,同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收集、电话咨询、询问老师或者亲戚朋友等途径,进一步了解院校。第三步,精选。考生要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情况等综合因素,精选满意并适合的院校,既要考虑院校的层次和报考热度,又要适当拉开档次,确保能够被顺利投档。
瞄准专业需求填志愿
考生选择专业通常会受家长影响,当考生对自身个性品格特征(主要指性格、爱好、特长)和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能适应工作范围认知不足,并表现出缺乏主见时,多数会由家长主导。家长主导下的专业选择,往往具有明显的传统职业意识,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热门专业,因为在热门专业的背后联想到的是好单位,事实并非如此,专业本身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只有需求差异,最重要的是,是否适合你。
从市场需求态势分析,未来十年,制造工装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信息技术、食品安全、低碳能源、海洋经济和外贸类、法律类、服装设计类、美术类、医学类、欧洲小语种及非金属材料类等专业,需求会持续走旺。一些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和教学投入要求较低的专业会供大于求。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是长期存在、院校很难解决的现实问题,市场需求态势可以引导考生选择专业,但并不代表谁都适合。
地域选择上建议考生与未来就业地域定位联系考虑,填志愿时不主张高职类考生选择院校志愿时舍近求远,因为地方性院校在区域人才供需信息交互和利用上占有先机,毕业生可享受到学校提供的优质就业指导与服务。
切忌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高考填报志愿切忌盲目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不要过分考虑地域、交通、气候等自然因素,切不可把四年大学学习当成一次长时间的旅游,一定要从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出发。
要准确掌握填报学校近3年来的录取分数及考生排名情况。高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各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都不是在录取前人为划定的,它是由这所学校在某一省区的招生计划数、该省区报考这所学校的人数以及报考这所学校考生的高考分数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经过招生录取这一环节自然形成的结果,报考的人数多于计划数而且成绩又高,那么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就会高,反之就不一定高。因此,试图在填报志愿时就知道录取分数线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但是,以往的录取分数线情况非常有参考价值。现在高校一般都会提供前3年各专业录取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给考生,考生可从中分析分数线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自己的成绩作出判断。填报志愿要拉开档次,第一、二、三志愿之间有一定的梯度,所填志愿不要都报一个专业或者追求热门,专业的选择面要尽量宽,以增加录取机会。
雒海东提示,要准确了解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研究方向,就业前景。近年来,许多高校新增了很多专业,这些新专业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而开设的。因此,在咨询时一定要认真询问这个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学些什么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的社会需求怎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的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水平及专业所在学科是否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有哪些名师等情况。了解情况后,才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
做好上述工作后,要根据考生分数和学校招生录取计划,选择学校。国家部委所属大学由于有国家财力支持,办学有保证,应是考生首选;地方学校也有很多有特色的学校和专业,考生可以广泛挑选和比较。记者 陈俊 整理
相关专题 |
· 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