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罗彩霞面临的真正考验,是采访“四川版罗彩霞”:四川农业大学学生雷梦莲发现,自己被西华师范大学的“雷梦莲”冒名顶替了。
2011年1月,罗彩霞着手调查此事。进展似乎并不顺利,西华师大拒绝提供假雷梦莲的任何资料,称“我们的学生也是受害者,这事不可能像你的事那样解决”。
采访完成,领导告诉她节目要提前播出,制作周期只有两天。她兴冲冲跑回去写稿,可刚从四楼走到一楼,就接到领导电话:“毙了!”
那时,罗彩霞还不能体会领导的苦衷,委屈得当场痛哭。她对雷梦莲的处境感同身受:“正规程序走不通,媒体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个再行不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实际上,她自己在《我的媒体曝光之路》里总结过:“媒体亦有潜规则与地方保护倾向,若本省媒体不予回应,可找邻省媒体,或找发达城市的媒体,他们的报道更为开放自由大胆。”
她把这个线索给了《中国青年报》。很快,本报发表了记者白皓采写的《谁冒名顶替我上了大学》。
2012年2月,罗彩霞离开成都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一档经济栏目的记者。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77人遇难。她和同事到京港澳高速路现场采访,赶出了一期节目。
“以前自己是报道对象,现在从记者的角度思考才知道做好新闻有多难。”罗彩霞说。
如今,罗彩霞的生活常态是加班熬夜剪片子,然后挤地铁回到远郊的“蜗居”。她笑称自己像个“新闻民工”。但她又说,面对弱势群体,自己经常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采访民生新闻,为他们做一些事,会让自己有成就感。
做片子时,记者罗彩霞通常会把自己隐藏起来,剪掉出镜画面。远在湖南邵东的父母是她最忠实的观众,哪怕节目里只有女儿一句话,也会被敏锐地听到。
罗彩霞很在意自己的媒体形象。不止一次,她用湖南普通话问本报记者:“你为什么要把我拍得那么丑咧?”(记者 刘万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