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4月2日电(记者王艳明)“过年时,家里吃肉的次数比较多,平时很少吃,每周在学校能吃上一顿肉,感觉很解馋。”马春燕坐在教室第一排,课桌上放着多半饭盒排骨炖冬瓜,正吃得津津有味的她,说话时头也顾不上抬。
早晨8点50分,是甘肃省环县木钵初级中学的早餐时间,马春燕所在的八年级一班教室里,每个同学都分到了一份排骨炖冬瓜、一个热馒头,教室里飘出一股股肉香。
木钵初级中学的早餐是学校食堂加工的,做好后按照班级装在保温桶里,当天值日的学生抬到教室分发给大家。
“既要安全,还要营养,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每周设法让同学们吃一顿肉菜,已经成了制度。”环县木钵镇初级中学校长念学农介绍,为了不重样,学校食堂每周一顿的肉菜还有菜谱,除排骨炖冬瓜外,还有豆芽粉条炖鸡肉、豆腐烩牛肉、清炖羊肉等等。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北部,经济落后,家庭困难学生较多。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为了用好每生每天3元的营养餐补助,当地想了很多办法。
“刚开始提供营养餐的时候,很多学校没有食堂,通过公开招标,由企业配送,但很快发现,饭菜质量没法从源头上保证,后来又改成了以校为主、食堂供餐的模式,这个更符合当地实际。”环县教体局局长张明君说,环县政府出资,利用闲置校舍改建食堂,闲置课桌凳改造餐桌椅,并为所有学校购置了冰箱和保洁柜,目前,食堂供餐已经覆盖到所有农村中小学。
食堂建起来后,如何用好、用足3元营养餐补助,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张明君介绍,一开始环县并没有搞统一模式,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各学校大胆创新,只要能让学生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就行。
“小米粥在我们这里最有营养,产妇坐月子吃的就是这个,学生也爱吃,不像牛奶,有的学生喝不惯,馒头食堂自己做,也能保证质量。”念学农说,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木钵初级中学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早餐食谱,周一、周二、周四、周五,每生一碗小米粥、一个鸡蛋、一个馒头、一碟小菜,剩下的钱集中起来使用,周三刚好能吃一顿肉菜。
由于学生、家长反映好,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环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每周吃一顿肉菜已经成为确保营养餐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从农民家直接采购原料,也成了环县营养餐的一个地方特色。
“我们是个农业县,小米、面、油、肉、菜,这些原料很多农民家里都有,就地取材,既保证了学生营养餐的安全和质量,又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校对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张明君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