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幸福观”【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袁隆平的“幸福观”【2】

2013年01月04日09:31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1996年,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是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实现了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他对身边的学生说:“要是第二期亩产目标800公斤实现了,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

  等到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实现时,他又为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

  在对超级稻的研究上,袁隆平始终“不知足”:“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人的幸福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应该无止境,满足了,就没有进步了”。

  他一再对记者说,“科学上有新发现,技术上有新发明,是我们搞科技的人最幸福的事”。当然,他也最能体会,没有一种新发明可以凭空而来,也没有一种幸福是不经付出便可收获的。

  1961年,还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的袁隆平在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它结出的稻穗特别饱满。这株后来被确认为是天然杂交稻的稻子,好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在袁隆平心里生了根。

  受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为了寻求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途径,袁隆平头顶烈日,赤脚泡在稻田的水中,手拿放大镜,一垅一垅、一穗一穗地寻找,楞是在14万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时不我待。为了早点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二儿子出生才三天,袁隆平就离家去了海南。连续7个冬天,他都像候鸟一样赶到位于三亚的实验田里忙着做研究。那些年的除夕,陪伴他的总是稻田。

  比起这些辛苦,更让人难捱的,是不被理解。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痴迷,一度被一些人视为“不务正业”。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他曾眼见着60多个养育着秧苗的瓶瓶罐罐被人砸得稀烂,自己辛勤耕种的试验田一夜之间被践踏得狼藉一片。心痛,心碎。

  可这苦与难,对于心中装着目标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要认定了方向,上了这条船,你就要划到彼岸去,决不走回头路。即使有挫折,有失败,也不能轻易放弃”。

  43岁那年,袁隆平与助手终于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水稻的产量潜力由亩产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举世震惊。

  谁能想到,正是当年植入袁隆平心里的那颗神奇 “种子”,开启了世界粮食生产的新纪元。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