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娃学说话之谜:一家说3种话 宝宝会说什么?【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解开娃学说话之谜:一家说3种话 宝宝会说什么?【2】

2012年12月27日07:47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专家担忧

  儿童语言“早熟”倾向明显

  专家建议多和同龄人交流顺其自然

  在李葆嘉教授看来,家长过度干预会造成孩子语言的“早熟”。“通过追踪我们发现孩子语言早熟倾向明显。”很多孩子说着成人的语言和语气,比如3岁孩子冒出来嗲嗲的一句“你当心点,知道吧?”“如果不给酸奶,今天你别吃饭了。”语言早熟常常伴随着心理早熟。李葆嘉教授认为,孩子说话早晚应顺其自然,不能过度干预,“我不建议家长过早开发孩子语言智商,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在中国的家庭中,常常是6个大人围着1个孩子,孩子最缺乏的是和同龄人交流,学会说孩子们的语言。家长需要做的是,首先是自己多和孩子交流,为孩子创造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并有节制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使用电子产品。

  给爸妈的建议

  0-6岁幼儿学话时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

  根据“幼儿汉语日常会话自然语料库”,可以总结出“幼儿语言的平均发展水平”。“不过,这只是平均水平,并不是标准,供家长参考。”李葆嘉教授说。李葆嘉教授透露,除了正常儿童的这个语料库,他们还将研制语言缺陷儿童的语料库,以获得基本数据。通过与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比较,为语言缺陷儿童提供援助方法。

  1岁段(1~12个月)

  1~12个月的孩子,尝试发过各种声音。“只要是人能发的音,不管哪种语言中的多奇怪的音,宝宝都可以自发地说出,最常见的如‘铺’音,发这个音时,宝宝的嘴唇不停颤动。”最终在接近12个月时,宝宝的语音定格在母语语音系统上。通过尝试后,他“捕捉”到父母讲话中最熟悉的语音,其他的音就都舍弃了。

  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李教授建议,这个阶段,要多进行以妈妈为主、爸爸为辅助的“母婴”互动。“这里的‘母’,扩展开来,也是一个群体,包括周围的亲人。”李教授认为,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妈妈和宝宝互动是从“喂奶”开始。哺乳中一边摸着孩子的小脑袋,一边轻声和他说话,这是最佳的母婴互动。爸爸和其他亲人也应承担起责任,尽量多和孩子说说话。

  两岁段(13~24个月)

  一般来说,13个月后,宝宝开口喊爸爸或妈妈了。但只会只言片语。比如,在说“苹果”之前,宝宝很早就知道苹果可以吃、可以玩。但还不会连贯表达“要吃苹果”。宝宝通常说“果果”就表示“要苹果”。也可能只说“妈妈”,这里的“妈妈”并不是称谓。宝宝的小手不停挥动,眼睛盯着苹果,其话语行为的整个信息是“妈妈拿苹果”。依据语境,“孩子的妈妈一下就懂了。”两岁段是孩子语言的初步发展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3~15个月单词句为主;16~18个月逐步出现双词句;19~21个月双词句为主,蹦出三词句。22~24个月三词句增多,甚至出现了多词句。

  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李教授建议,这个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诱导孩子说完整的话。比如孩子说“要”,明明你知道宝宝要什么,但别立即拿给他,而是问:“宝宝要什么?”宝宝还是说一个词“苹果”,父母可以再问:“要苹果?”于是宝宝就会把“要+苹果”联系起来。下次,想吃苹果时,宝宝就可能说出双词句“要苹果”。再增加一点难度,父母可以说“宝宝要吃苹果吗?”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渐渐学会说“宝宝要吃苹果”了。通过反复诱导和互动,完整的句子就会从孩子嘴巴里蹦出来了。

  3岁段(25~36个月)

  在这一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在日常会话中,宝宝的角色由被动或“受控”的状况,向主动的或“反控”的状态变化。宝宝开始提问,开始主动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带宝宝到公园去玩,宝宝会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也会说“玩得很开心”了。

  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李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别打断孩子的提问,也别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做一个倾听者、启发者,让孩子享受控制语言的快乐。

  4岁段之后

  孩子已经能够熟练说母语了,运用一些语言“伎俩”了。想吃冷饮了,会说“我把玩具整理好,你给我吃冷饮吧。”等玩具收拾妥当,立马跑来,“收好了。”言下之意是“冷饮呢?”经过5岁到6岁,孩子掌握的语言已经与成人日常语言差不多了。唯一不同的是,成人语言中有更多的文化词和行业用语,并且还会运用书面语言。而我们的孩子,则需要到小学进一步学习了。

  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李教授建议,这个时候多听孩子讲自己的感受,多听孩子讲故事,包括自己编的故事。(扬子晚报记者 蔡蕴琦)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