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亲切
还乡之旅消除误解
此次济南之行,与孔垂长同行的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董金裕先生说:若问台湾学生对大陆的印象,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北京上海,也不是长城西湖,而是济南大明湖!
原来,在台湾的小学课本中,刘鹗《老残游记》中描写大明湖美景的文章,构成了台湾学生对大陆印象的第一块拼图。
由于孔垂长家庭背景独特,“身份”特殊,他对山东最初的印象并不仅仅来自课本,而是很小时候就对故乡山东、对曲阜有所认知。他回忆,在孩提时代,就从祖父的书上和来往信件中,早早就有了“曲阜孔府”这个印象。
孔垂长第一次踏足山东,是2010年到青岛参加王献唐研究会成立的活动,因之前对青岛的了解仅仅来自看过的照片、图片,心中有激动,但更多是持一种好奇心态。
他坦承,那还是他第一次以“奉祀官”身份参加大陆活动,在此之前心中多少存有一些误解。当时来山东带着“试试水温”的心态,行为特别谨慎,身心多有拘束。
但当他踏足青岛,这些“误解”、“谨慎”冰释了。“到了青岛之后,我发现人们都很亲切,那种感觉非常好!”青岛之行后,孔垂长又陆续去了曲阜、北京、福州和济南。
试水之旅结束,一回到台湾,他迫不及待告诉母亲山东人善良、热情,山东虽然气候比台湾要冷,但这片土地好山好水,非常宜居。
那次也是孔垂长第一次回故土曲阜。说到此处,他主动向记者“吐槽”:“大家都在问我第一次回到曲阜是什么感受,其实,当时我个人的感受并没有很强烈。”他称当时想得最多的是,祖父祖母以往就住在这里,但相隔六十年他们没有回来,现在他们不在了,这次等于说是代替他们回来。
“我是山东人没错!我在台北出生,在台湾土生土长。”孔垂长坦陈,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来讲,故园的景象已不是那么清晰。但孔家来自山东,根在山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报记者 高晓雷 卞文超
(来源:中新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