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職教黃埔”話魯班(本報探訪⑧)

——探訪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本報記者  李有軍  張保淑
2023年05月22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由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埃塞俄比亞技術大學合作創辦的埃塞魯班工坊揭牌儀式舉行。圖為在儀式上,中方代表(前右)向埃塞方代表(前左)贈送相關教材。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師、埃塞魯班工坊中方負責人江絳(左一)在當地授課。

  初夏的津門花團錦簇、滿目蔥翠。街道中央綠化帶大多種著月季、連翹、木槿等花卉和低矮的灌木,街道兩旁則是國槐、白蠟樹等高大的喬木。它們高低錯落,相映成趣。一個晴朗的午后,伴著一路宜人的風景,本報記者一行驅車從駐地出發,沿著河西區黑牛城道轉入海河之濱的大沽南路,再前行三四公裡,抵達了此次探訪的目的地——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天職師大”)。

  

  伴隨改革開放應運而生

  助推職教國際化再立新功

  在天職師大車輛的引導下,我們穿過校園的一條梧桐大道,而后右轉前行約100米停下來。眼前是一幢三層大樓,進口處挂著“魯班工坊國際發展研究中心”“非盟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牌子。我們徑直進入大樓乘電梯到達頂層的會客室。

  “歡迎到訪天職師大!”校黨委書記張金剛和副校長呂景泉熱情地同我們握手、互致問候。一落座,張金剛就高興地和我們分享該校最近的一件大喜事:“就在上個月,我校的‘魯班工坊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成功入選新一批天津市高校智庫。我們將以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為魯班工坊進一步建設與發展、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截至目前,魯班工坊開辦數量達到27個,分布在亞非歐三大洲的20多個國家,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職教品牌、中國職教國際化的典范之作。“魯班工坊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能成功入選新一批天津市高校智庫,充分彰顯了天職師大在此領域的雄厚實力。

  張金剛說,天職師大擁有一批以呂景泉為代表的中國職教國際化領域的權威專家。呂景泉是魯班工坊創立的主要參與者和建設者之一,首創並牽頭研制魯班工坊項目內涵、建設原則、標准模式、實施路徑、保障措施,組織並推動完成亞非歐8個魯班工坊的建設項目。他擁有30多年從事職業教學與實踐的經驗,發表了一批在業內有重要影響的論著。張金剛相信,以呂景泉為首席專家和牽頭負責人的“魯班工坊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將繼續以一流的研究成果助力包括魯班工坊建設在內的中國教育國際化實踐。

  天職師大擁有20年教育援外的經驗並與外方院校合作,高水平創建了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張金剛介紹,2003年,該校作為教育部首家“教育援外基地”開始參與中國政府援建埃塞職業教育機構項目——埃塞—中國職業技術學院,之后又牽頭指導巴基斯坦建設“旁遮普天津技術大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校與埃塞俄比亞技術大學合作創辦了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這些經驗和業績使“魯班工坊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成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領域高水平戰略智庫。

  天職師大伴隨改革開放春風應運而生,被譽為中國職教師資搖籃,中國“職教黃埔”。“1979年1月,天職師大的前身——天津技工師范學院經批准設立,由此開啟了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潛心培育職教師資的征程。進入新時代以來,天職師大成為教育部與天津市政府共建的第一所天津市屬高校,向建設世界一流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的目標闊步前行。”張金剛充滿自豪地說,“天職師大40多年的深厚積澱,奠定了‘魯班工坊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成功入選的基石。”

  繼承中華傳統班墨文化

  汲取陶行知、黃炎培教育智慧

  呂景泉曾任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和天津海河教育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全程深度參與魯班工坊的創立和建設工作,特別是系統化提出魯班工坊核心要義,已經成為魯班工坊和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標志性人物。在今年4月上旬舉行的魯班工坊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呂景泉榮任專家委員會主任。作為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他主持完成的項目獲得職業教育領域首個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面對取得的成績和獲得的榮譽,呂景泉謙虛地表示,這些都是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植根於中華本土文化的產物,源於中國本土實踐。呂景泉結合魯班工坊的教學模式“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即Engineering Pa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的首字母縮寫)”作進一步解釋。他說,EPIP是他在30多年職教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基礎上,廣泛汲取中國古代、近現代教育智慧,借鑒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基礎上創立的教學模式,適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呂景泉強調,EPIP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具體而言,就是把墨子重視實踐的“行為本”“親知”“名實耦”的思想、黃炎培主張學校與企業聯合育人的“建教合作”思想、陶行知關於“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融會貫通起來,是中國職教在模式、話語、體系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呂景泉說:“為了充分彰顯融通古今的職教文化特征,營造濃郁的校園職教文化氛圍,我校近年來建設了‘行知園’‘炎培園’,正在建設以魯班文化和墨子文化為主題的‘班墨園’。”

  我們沿著校園的林蔭道步行約10分鐘抵達“行知園”。那是位於一幢科研樓前約2畝、呈長方形的綠地,被防腐木做成的微型拱橋大體平分成兩部分,分別被設計建設成寓意“知”和“行”的景觀。拱橋后方是寓意融合“知”“行”、用青磚鋪就的圓形迷你廣場。位於其中心的長方體基座上安放著陶行知銅質半身塑像。塑像后方是5塊約一人高、暗棕色的長方體厚銅板,左邊兩塊和右邊兩塊分別是用鏤空手法和模仿雕版工藝刻著漢字楷書“知”和“行”﹔中間一塊則是用上述手法刻著融合“知”“行”的陶行知自創字。

  之后,我們跟著呂景泉來到“炎培園”。那是一片頗為茂盛的樹林,約10來畝地大小,呈長方形。梧桐、欒樹等雜植其間,數條青磚小道縱橫交錯。林間的空地上安放著一個狀如“翅膀”的大型金屬幾何造型雕塑,顯得厚重敦實,格外引人矚目。我們走近看到,幾何造型的多個面上都刻著黃炎培的教育名言,其中包括那句著名的“手腦並用,雙手萬能”。在樹林靠近南邊馬路一側,安放著黃炎培銅質半身塑像。

  “‘班墨園’建成后,也會安放由相關機構贈送的魯班和墨子的雕塑,也會精心設計建設道路和景觀,布置長椅,讓大家能進得來、待得住、坐得下。”呂景泉說,“三個園的景觀各具特色,但蘊含的理念貫通、根脈相連,讓師生們從不同視角盡情品味和領略中華職教文化的魅力。”

  加大援助西部職教力度

  讓工匠精神之花盛開祖國邊疆

  “炎培園”南側的馬路對面是機械工程學院所在的逸夫樓。在寬敞明亮的逸夫樓一層大廳,我們見到了即將畢業的該院幾名大四藏族學生。

  “我想回拉薩做一名職校教師,把在這裡學到的先進機電技術帶回去,培養更多藏族當代‘魯班’。”丹增釋迦滿懷憧憬地對記者說。

  同樣打算回故鄉做職校教師的還有來自昌都的女孩拉姆和來自日喀則的小伙子落追。拉姆特別關注提升家鄉女生的職業技能,想幫助更多農牧民女孩掌握機電技術,使她們有機會進入裝備制造業就業。落追表示,他要把學到的電子工程技術和先進的實訓裝備引入家鄉的學校,升級當地的職教環境。

  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魯班,認為他象征的中華工匠精神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財富,作為天職師大學子,努力為家鄉的雪域高原培養現代“魯班”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丹增釋迦等學子立志扎根邊疆培養“魯班”,傳播工匠精神的行為感動了天職師大。“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阿裡地區獅泉河鎮的一所中職學校,有我校33名優秀畢業生在那裡任教多年,默默奉獻,無怨無悔。2021年9月,我專程去看望他們並與該校開展對口支援。”張金剛向我們講述了當時的場景,充滿感慨。

  進入新時代,天職師大不斷加大國內教育援助力度,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為包括西藏、新疆在內的廣大西部地區培養和提供職教師資援助。據統計,最近10年間,天職師大為西部地區職業院校輸送職教師資約2600名,為西藏、新疆、雲南等省份培養公費中職師范生2000余人,其中包括34個少數民族的公費中職師范生800余人。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天職師大發起“高校—政府部門—職校”聯盟,與貴州、甘肅等4個西部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門及中職學校合作實施頂崗置換研修項目,破解了西部地區職教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脫產培訓困難等問題。截至目前,共有605名優秀學生到西部地區中職學校頂崗實習,為西部地區培養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名師、領軍人才夯實基礎。

  深情厚誼跨越山海

  助力世界青年自強自立

  “這可難不倒我,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心靈手巧的木工,發明了鋸子、刨子等工具。我小時候在國內讀中國歷史故事時就知道了。”來自西非貝寧的小伙子約翰是天職師大汽車維修工程專業大三學生,曾攜手中國隊友摘得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迷宮機器人賽項的金獎,深諳中國“工匠之祖”魯班的掌故。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的職業理想是畢業后把在中國學到的技術帶回貝寧,先在汽車制造工廠積累更多動手的經驗,之后去職業院校做教師,培養汽車工程師,帶出一批非洲的當代“魯班”。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姑娘麥瑞婭所學專業是機械工程。她告訴記者,自己正努力把疫情耽誤的時間補回來。雖然對一些女生來說,機械工程通常顯得較難,但是這裡的老師講解得耐心、細致,再加上有一流的實訓條件,她學起來得心應手。“目前,我正忙著寫關於超聲波機械的畢業論文。”麥瑞婭自豪地說,“畢業后是繼續深造還是工作,我還沒有想好,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這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增強了我的競爭力。”

  像約翰、麥瑞婭這樣來天職師大學習的國際學生每年超過1000人。該校近年來擴大招收留學生的規模,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使優質職教資源更好惠及海外青年,培養了一批國際“魯班”。

  此外,該校積極創辦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為埃塞合作伙伴院校等培養一批職教師資。陶拉·阿萊姆就是其中一位,“我已經在這裡取得碩士學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全面接受EPIP項目訓練。博士畢業后,我將到埃塞魯班工坊做教師,進一步拓展專業范圍和深度,把所學和精力投入本國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衷心感謝天職師大對我們的無私幫助。”阿萊姆對我們說。

  在阿萊姆感謝的天職師大教師中,江絳無疑是最知名的一位,作為埃塞魯班工坊中方負責人,他和妻子在新冠疫情期間始終堅守在埃塞俄比亞,帶領當地師生完成了所有實訓裝備的安裝調試並積極投身當地教學工作。相關事跡經諸多媒體報道而廣泛傳播,成為中國職教人服務海外的一段佳話。

  在天職師大國際交流處,我們通過視頻連線,與遠在7000公裡之外的江絳、埃塞魯班工坊的埃塞方負責人貝蒂等進行了交流。他們一字排開坐在鏡頭前,身后就是中方提供的智能機械臂等實訓裝備。

  “魯班工坊給埃塞帶去了最先進的職教體系,包括職教理念、教學模式、教材和實訓裝備等。作為魯班工坊中方負責人和教師,我雖然吃苦受累,但看到這裡師生對技術的渴求和取得的進步,特別是青年人如願找到心儀的工作或者成功創業,看到其他東非國家青年紛至沓來,我就收獲感滿滿,干勁十足。”江絳在與我們分享經歷和感受時這樣說。

  貝蒂表示,魯班工坊不僅使埃塞學生獲得了最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而且影響力輻射整個東非地區,肩負為埃塞、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家的16所職校培養高水平師資的重任。

  我們的探訪結束了。回顧此次天職師大之行,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江絳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一句話:“我的終極目標是讓埃塞不再需要我,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是的,中國職教人恰似火種,不辭辛勞跨越山海,隻為以中國現代職教體系點亮各國青年人的夢想,以中華千年工匠精神點燃各國青年人奮斗的熱情,助力他們成為技藝精湛的當代“魯班”,實現自立自強並薪火相傳。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