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越來越多高校組織面向研究生聯誼交友活動 助研究生“脫單”

2023年05月22日08:5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助研究生“脫單”

  近日,在廣西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團委和研究生會舉辦的“姻為遇見”研究生跨校聯誼活動現場,來自不同高校的研究生們熱情交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攝

  5月一個周末的下午,在廣西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三樓,擠了200多名研究生。大家圍坐在一個個圓桌旁,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這些原本陌生的年輕人,很快開始熱絡地交流起來。這是廣西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團委和研究生會舉辦的“姻為遇見”研究生跨校聯誼交友活動中的一幕。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研究生招生數量也不斷增加。2000年,我國高等教育共招收研究生12.85萬人,到2023年,這個數字上漲到124.25萬人。當前,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年齡普遍在22至30歲這一區間,正值適婚年齡,但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晚婚晚育的現象日益普遍。

  “讀本科時,家長強調先不要談戀愛,讀研后卻發現自己很難找到想要的那個人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很多處於單身狀態的研究生,都有著較強的戀愛交友需求,但由於學業忙、社交圈子小、眼光高等原因,脫單之路走得並不順利。如何才能幫助研究生遇見對的人,助力這一高學歷群體排除婚戀道路上的障礙,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

  一些研究生更喜歡線下交友

  95后、00后是伴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成長起來的一代,移動互聯網、社交軟件對他們而言,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記者採訪時發現,在尋找婚戀對象時,很多在校研究生更喜歡面對面的傳統線下交友方式。

  “我覺得線上交友App並不靠譜。”廣西大學研究生廖育焐表示,他平時也會關注學校表白牆上的交友信息,但其中很多帖子未經証實,而且幾乎都聲稱先加小號聯系。這讓廖育焐覺得不真實,也很容易出現“照騙”(圖片上的人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讓人有被欺騙的感覺——記者注)和“奔現翻車”(在網絡中認識的兩個人由線上走向線下發展,結果見面后發現被坑、被騙或是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記者注)事件。

  就讀於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江澤濱也有著同樣的想法,他直言自己不喜歡使用戀愛交友類App。在新聞報道或是法治類節目裡時常看到的網絡交友PUA騙局,讓他對此始終心存疑慮。所以盡管有朋友向他推薦過一些流行的社交軟件,說了不少通過這種方式和女生成功約會的案例,江澤濱還是拒絕嘗試。

  在“小紅書”“知乎”等平台上,記者看到不少年輕人吐槽自己使用社交軟件交友遇到的糟心事兒。一名網友稱,她因為看廣告和好奇注冊了一款標榜“高學歷青年交友”的App后,原以為平台給她推送的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結果卻給她推了好多大專還是非全日制的用戶﹔有的網友相互關注后,每次聊天都是“早安”“晚安”“在干嗎”幾句話,讓她覺得十分尷尬﹔還有網友的交友動機不純,照片美顏過度導致“見光死”﹔注冊網絡平台導致信息泄露,手機被各種騷擾電話轟炸。類似的各種問題,都導致一些年輕人對線上交友避而遠之。

  相比之下,線下交友的人員信息審核和活動流程更為規范,也讓人感到更安心。據廣西大學“姻為遇見”活動的組織方介紹,報名者需要先進行身份認証,有的報名同學因為學生証信息拍攝不全,被拒絕加入QQ活動群。

  “面對面的溝通能更真誠地相互感受,從聊天時的語氣和神態能看出來人的性格和修養。”廣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周雁說,在參加“姻為遇見”聯誼活動時,有一個壯醫香囊體驗環節,主持人引導嘉賓們記住香料的配比,她觀察到有一個廣西大學的男生在“念咒語”,后來才知曉他是在用高等數學記憶。這讓她對“理科男的浪漫”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針對研究生群體線下交友的需求,很多高校的團委也推出了相應的活動。記者查詢發現,今年3月下旬,湖南大學第三屆“以愛之名·青春有約”研究生交友活動在岳麓山下浪漫開場。今年4月,東南大學面向南京市11所高校研究生開展“春日同行”研究生春季主題聯誼系列活動。

  研究生為何脫單難

  在“姻為遇見”研究生跨校聯誼活動現場,記者跟多名參與活動的研究生就脫單難的原因進行交流。有的受訪者提到,由於專業的特點,班上男女比例極不平衡,有的人則表示學業、科研壓力大而社交圈子小。不少女研究生談及擇偶標准時,傾向於找比自己能力條件好的男生,而一些男研究生則對“門當戶對”比較看重,這份“理性”也阻礙了不少戀情的發生。

  作為醫學類的專業碩士型研究生,周雁面臨著繁重的論文和規培壓力,生活的圈子局限在學校和實習單位之間。早上8點就要到醫院上班,有時一周要上7天班,“覺得學習和工作已經比較累了,很難找到機會去經營一段感情”。當她想擠出時間認識更多異性時,卻發現自己任職的團委、研究生會多數都是女生,醫學類院校的校園活動也不如綜合院校那麼豐富多彩,結識其他人的機會比較少。

  採訪中,被問到青睞於尋找什麼樣的交友對象時,很多受訪的研究生都表示,自己要求並不高,三觀正、聊得來就好。但在南通大學教師胡波看來,“我要求不高”不過是一句整體的、模糊的、概括性的話語。很多研究生因為自身學歷、見識增長,要找到跟自己“匹配”“同步”的人並不容易。雖然他們嘴上說隻想找個“合適的人”,但實際上顏值身高、性格愛好、生活習慣、家庭條件、發展潛力等多項指標都會導致其在實際交友時,難覓“理想”的對象。

  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唐雪曾於2020年9月-12月對西南地區5所高校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對745份有效問卷的樣本分析顯示,在擇偶態度方面有84.6%的受訪者贊同“尋找未來伴侶,我始終抱著樂觀、積極的態度”,但62.3%的受訪者表示“碰到心儀的異性時,自己不會主動去追求對方”,還有80.8%的受訪者贊同“緣分到了,愛情自然就來了”。

  唐雪認為,這一調查結果反映出碩士研究生總體上對擇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理,絕大部分人對戀愛是向往的,但在擇偶的具體行為態度上,研究生呈現出實踐能動性差、順其自然的消極心理。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部分研究生在等待中糾結,在躊躇中彷徨,導致與美好戀情失之交臂。

  如何助力研究生破解“脫單難”

  “其實還挺期待談一場戀愛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和女生聊著聊著就成朋友了。”廣西大學研究生廖育焐一直對如何談一場成功的校園戀愛感到困惑。他曾經和一個心儀的女生聊了3個月,但最終表白被拒。“不能總在網上聊天,還是得約出來見面,這樣可以捕捉到對方在表情、情緒或者語氣上的反饋。”廖育焐這樣反思。

  像廖育焐這樣,很多大學生在戀愛道路上不斷自我摸索、努力探尋的同時,一些高校也注意到這些年輕人的需求,推出相關課程,開展婚戀相關的教育。

  早在2013年,華東師范大學就把“愛情”搬上了課堂,開設了“婚姻與愛情”的選修課。2016年3月,天津大學名為“戀愛學理論與實踐”的戀愛課程正式開講,該科目佔兩個學分。2021年,在武漢大學開設“戀愛心理學講座”,開講前50分鐘教室就已經座無虛席,還有女同學“亮”出自備的小板凳。

  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施雯玉對“研究生在接受學校婚戀教育時的具體需求”曾做過專題調查,多省區高校503名受訪者的問卷調查顯示,78.13%的研究生希望進行正確的婚戀觀教育,62.43%的研究生希望對婚戀熱點問題進行解讀,56.46%的研究生希望獲得生理與性健康知識,54.47%的研究生選擇戀愛挫折教育,52.68%的研究生希望進行戀愛小技巧方面的教育。

  “學生們對於婚戀主題的課程內容表現積極,常常十分投入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或者提出自己的困惑。”南寧師范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吳訓慈說,研究生這一群體有其特殊性——碩士研究生畢業基本在二十五六歲,在往屆生考研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碩士畢業到二十七八歲已經很常見,博士畢業年齡還會更大一些。在她看來,年齡焦慮和長輩催婚會讓這一群體產生內在壓力,但缺乏和異性的真實交往。“在短短幾年間,他們就要對未來的另一半進行篩選。那麼遇到這個人的概率有多大?因此就需要他們積極地向外爭取,大膽地追求,比如說可以通過一些線下交友活動的開展去拓寬人際交往的范圍”。

  廣西大學團委韋興劍老師參與過多場“姻為遇見”活動的籌辦,她欣喜地觀察到,隨著參加一屆屆活動,嘉賓和外圍觀眾沒有開始拘謹了,越來越敢於釋放和他人互動的信號,“我們經常開玩笑說,研究生同學坐在觀眾席上,打開他的微信二維碼,可能一轉頭就能夠加到一排好友”。

  (記者 謝洋 實習生 石鮮鮮)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