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韓國景福宮(人在旅途)
在韓國留學,我對光化門再熟悉不過。它是首爾的地標建筑,有600多年的歷史,坐落在首爾市中心。光化門兩側的景觀對比強烈,一邊是現代建筑,一邊是古典宮殿,這道門仿佛連結了歷史與現實,古典宮殿那側便是我要去的景福宮了。
景福宮幾乎是每個來韓國的游客必打卡景點,是韓國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景福宮歷經了承平盛世、紛爭亂世,靜靜地佇立於此,見証了國家的變遷,承載著歷史的積澱。
景福宮始建於1395年,宮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景福宮的建筑材質以東方傳統的木、磚、瓦、石為主,其整體格局是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勤政殿、思政殿、交泰殿等宮殿依次排列,東西分別是東宮和招待外來使臣的慶會樓。
光化門前,不同時段都有守門將的換崗儀式,守衛們聽著口令、穿著統一的服裝、走著正步交接換崗。
進入光化門后就是興禮門,在20世紀初日本殖民時期,這裡是朝鮮總督府的位置,我從歷史課上得知,當時的景福宮許多建筑都遭到拆除。
繼續沿著中軸線鋪的灰白色石磚往裡走,過了勤政門,就到了勤政殿。這裡是古代王和大臣們上朝工作的地方,乍一看完全是我想象中古代宮殿的樣子。
建筑正上方的牌匾是用漢字寫的“勤政殿”,一仰頭就能觀賞到熟悉的雙層中式屋檐,弧度恰到好處,就算隻拍下屋檐一角,也能當作手機壁紙。
走上兩層石階,就可以看到勤政殿室內王座后面的背景圖,它主要由紅、藍、綠3種鮮艷顏色組成,叫作日月五峰圖。畫上象征陰陽的白月和紅日出現在天空的左右,畫幅下面是象征五行的五座山峰,代表著江山社稷。
繞過勤政殿則是思政殿、康寧殿以及交泰殿。分別是古時王處理公務、休息以及王后住的場所,外觀上與勤政殿差別不大。
我覺得景福宮中景色最好的是西面的慶會樓。看見它,我想起了辛棄疾詞中的“舞榭歌台”。慶會樓坐落在池水中央,是兩層閣樓式的建筑,如果上到二層向下望去,能見到孤島一樣立在水池中央的樹和浮在水面的荷花。
微風拂柳,波光粼粼,荷花的清香縈繞在空氣中,試想宴請賓客時有如此美景做伴,真是愜意又難得的享受。
東宮,顧名思義坐落在建筑群東面,它包含了兩座小殿——資善堂和丕顯閣,是世子生活的場所。《說文》中解釋道:“丕,大也。”丕顯也就是說德厚流光的意思。
東宮的每座建筑都不大,大致分為3個連通的屋子,正中間就相當於現在的客廳,左右兩邊普遍是寢室、書房。
東宮裡幾乎所有的宮殿都是如此結構,屋內地面的建筑會比一般的地平面高,為了保存暖氣,房間設計得不大。此外因為有地熱(暖炕),所以室內不使用床和椅子,“坐式”文化也一直延續至今。
西南角是韓國的國立故宮博物館,東北角是國立民俗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國立民俗博物館用不多的展品展示出精華,館內一共有3個展廳,分別以韓國人的一天、韓國人的一年、韓國人的一生為主題,還採用了虛擬影像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地以前的風俗、生活、游戲等。
此外,到了不同節日博物館會有特別展廳,還有專門為孩子們開設的兒童博物館,如果不喜歡看沉悶的文物和聽冗長的解說,國立民俗博物館是一個了解韓國文化的好去處。
除了來此旅游,我上專業課時也參觀過景福宮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雖然我對景福宮的歷史知識知道得還不夠多,但通過游覽,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韓國人文與歷史。感受不同的文化,學習不同的思維,我的留學生活因此更加豐富,這也是留學生活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系韓國延世大學心理學專業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